br>  答。此趣彼趣。此類彼類。逈然不同業類全異。方名總報。有少同異。乃是別報。

  五心輪名

  問。五心輪名。
  答。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
  問。此五心何時起何。
  答。但聞語時。前後次第。應起即起。
  問。請示一途。
  答。諸行無常。四字之時。若專法者。七心集現。解其義理。若散亂者。十二心現。
  問。七心輪。
  答如聞諸字時。有率爾尋求二心。復聞行字時。有決定心。又聞無字時。復起尋求。後聞常字。遂起決定染淨等流成七心轉。
  問十二心。
  答。四字皆有率爾尋求。成其八心。行字加決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決定染淨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斷名義

  問四斷義。
  答。一自性斷。二相應斷。三離縛斷。四不生斷。
  問。自性義。
  答。根隨等惑。無漏智生。斷彼自體。名目性斷。
  問。相應斷義。
  答。前七心王。遍行別境通染性者。斷彼相應染法之時。其遍別等。亦得斷名。名相應斷。
  問。離縛斷義。
  答。善無記法。由斷能縛染心所以。亦得斷名。名離縛斷。
  問。不生斷義。
  答。八難果法。入見道後。永不生故。名不生斷。
  問。四斷作釋。
  答。自性即斷所。相應之斷能。離縛之斷。不生即斷。

  三寶名義

  問。何名佛義。
  答福田論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名之曰佛。
  問。云何名法。
  答。玄理幽微正教精誠目之為法。
  問。何故名僧。
  答。禁戒守真。威儀出俗。故謂之僧。
  問。何得名寶。
  答。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寶。無機子。
  問。涅槃經云。諸佛所師謂法也。則應立教。舉法為初。何緣垂訓。佛居先邪。
  釋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演法之功。法無自顯之力。猶如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稱佛然後示法。

  三乘通號

  問。何名為聲聞乘。
  答。知苦常懷厭離。斷集永息潤生。證滅高契無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謂聲聞乘也。
  問。何名緣覺也。
  答。觀無明是妄。始知諸行為幻源。斷二因之牽遶。滅五果之纏縛。此之所謂緣覺乘也。
  問。何名菩薩乘。
  答。等觀一子。普濟羣萌。秉四弘之誓心。運六度之梵行。此謂菩薩乘也。

  大乘五位

  問。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
  答。謂具大乘二種種性。各於五位漸次悟入。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問。本性住種性。
  答。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問。何者名為具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
  問。何名外凡。
  答。雖具此性。未發堅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
  問。習所成性。
  答。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問。此何等人名習性。
  答。內凡人是。
  問。何名內凡。
  答。此性定在發心已後。約初入劫。名內凡位。
  問。云何入劫。
  答。為發心後。修十千劫。方入十信。言入劫者。乃三僧祇之初首。名為入劫。
  問。具此二性。當幾類人。
  答。定性菩薩。二乘回心。
  問。二乘五果。回心向大。望頓悟人。至初入劫。修習劫數。同別多少。
  答。下從初果。上至五果。回心向大。至入劫位。乃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至資糧初。頓悟發心。亦十千劫。至資糧初。
  問。何故五果劫少。初果劫多。
  答。煩惱有無。修證少多故。
  問。略於五位。
  答。一資糧。二加行。三見道。四修習。五究竟。
  問。漸次悟入。
  答於識相性。資位中。能深信解。至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至見道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盡未來際。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此名漸次悟入。

  一資糧位

  問資糧名。
  答。資謂資益。糧謂津糧。從此積集福智津糧。資益己身。遠趣大果。故名資糧。
  問。又何名為順解脫分。
  答。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脫果。由此亦名順解脫分。資糧自利之名。順分利他之號。
  問。此資糧位。當修何行。
  答。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問。從何而何是資糧位。
  答。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