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名義二法。何故別別而觀。名自性。義自性。名差別。義差別。合而觀之。
  答。名文與義能所相異。故別尋求。名義自性。及二差別。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問第二位。何義名頂。
  答。尋思位極。立以頂名。
  問明增名。
  答。明相轉增。名明增定。
  問。何故頂位。重觀四法。
  答。初伏難故。所以重觀。
  問。第三位何義名忍。
  答。忍境識空。故名為忍。忍者印也。順也。
  問。印順定。
  答。印前順後。立印順名。
  問四如實智名。
  答。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問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極。名世第一。
  問無間定名。
  答。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
  問。頌云。現前立少物。何為少物。
  答。心上變如。名為少物。
  問。頌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帶相觀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縛。

  三見道位

  問通達名。
  答。謂無漏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
  問見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問。此之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真見道。相見道。
  問。真相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若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若三心真見道。十六心相見道。
  問。云何一心真見道也。
  答。謂根本智。實證二空真理。實斷分別惑智二障。雖多剎那。事方究竟。總說一心。
  問。三心相見道。
  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問。何故此名相見道。
  答。以真見道。不別緣故。今則別緣是相見道。
  問。三心真見道。
  答。前三心說為真見。
  問。復約何理。却說為真。
  答。以相見道。緣四諦故。今不緣彼。為真見道。
  問。十六心相見道。
  答。謂苦集滅道。四諦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問。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餘三諦准。
  問。此十六心。有差別否。
  答。有二種。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諦境十六心。
  問。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類忍類智。緣智見分。其見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問。上下諦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下界如。類忍類智。緣上界如。名上下諦境十六心也。
  問。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見。現前名法。上界名類。
  問。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緣如。倣真見道中。無間道見分斷苦諦惑。苦法智緣真如。倣真見道中。解脫道見分證苦諦下理。苦類智忍緣前能倣之心見分。倣第一心無間道自證緣見。苦類智緣前見。倣第二心解脫道自證緣見。集滅道三。倣此作法。
  問。請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緣欲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欲界惑。苦法智緣欲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欲界理。苦類智忍緣上二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上界惑。苦類智緣上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上界理。餘三諦准。
  問。三心相見道。
  答。內遣有情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我執。內遣諸法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法執。此二別緣。名之為法。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倣解脫道二空見分證二空理。此一總緣。名之為類。
  問。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說倣法。乃根本智別斷總證。
  問。一心真見道。
  答。雙空智起。無間道中。雙斷二障。解脫道時。雙證二空。
  問。二種十六。皆小乘法。菩薩何作。
  答。此約菩薩修作說之。
  問。何故修彼。
  答。降伏二乘故修。成遍知故。
  問。此通達位之分齊。
  答。於十地中。每地有三。謂入住出。此通達位。當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屬修道故。
  問。何故見道。偏時促也。
  答。明來暗謝。智起惑亡。一念尚無。何恠時促。
  問。既無一心。何當入心。
  答。約相見道。多時排布。事方究竟。說當入心。若真見道。豈屬三際也。

  四修習位(附 五究竟位)

  問修習名。
  答。修謂修理。習謂習學。有為無為功德法故。名為修習。
  問修行位。差別之相。
  答。大分有二。初十地因。後轉依果。
  問十地因。
  答。十地皆具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之因。
  問十地名。
  答。一極喜。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