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識實有。即是法執。至如唯識。亦是法故。
  問。何以故。
  答。若執依圓是有。還同遍計是無。故是法執。即法空破。
  問。非所執識。何須存也。
  答。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名為無。故非所執。本法不無。
  問。說無此識。有何不可。
  答。若無此識便無俗諦。俗諦若無。真諦亦無。
  問。何為如此。
  答。真俗相待。而建立故。
  問。設無真俗。復何過也。
  答。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佛說為不可治者。外。
  問。大乘色等分明現量證知寧撥為無。
  大乘答云。現量所證幻有非無。汝執實有。是遍計無。
  難曰。外色非實有。可非內識境。他心既實有。寧非自所緣。
  答。是自識境。仍疎非親。
  外曰。既有異境。何名唯識。
  大乘責曰。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言。唯局一人一法無餘。
  外曰如何。
  答。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問。既五位別。何名唯識。
  答曰。醫卜未出門。又早閑病發。才不責云。奇哉固執。觸處生疑也。
  問。請明五位皆唯識理。
  答。識自相故。識相應故。識所緣故。識分位故。識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今後牢記。更不復云。

  四緣之義

  問。現量之境。何緣是幻。非實有也。
  答。從緣幻生。故非實有。
  問。何故緣生便不是實。
  答。既從緣生。亦從緣滅。故幻非實。
  問幻生緣。
  答。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長。
  問。心法四緣。
  答。謂因緣。增上。所緣緣。等無間緣。
  問。色法二緣。
  答。謂因緣。增上。
  問因緣義。
  答。謂有為法。親辦自果。謂之因緣。
  問。此體有幾。
  答。一種二現。唯此二法。
  問。此二望果。皆因緣也。
  答。三類親因緣。四類真等流。
  問。三類親因緣。
  答。謂種引種。種生現現熏種。
  問。四類真等流。
  答。三因緣上。加現引現。親非親義。如前已辯。
  問。等無間緣。
  答。八現行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後定生。
  問。等者何義。
  答。能引所引。力齊名等。謂一引一聚。一聚酬一。一聚引一。一酬一聚。一引一法。一法酬一。一聚引一聚。一聚酬一聚。類有不等。力須齊等。
  問無間義。
  答。能所相望。於其中間。無自類隔。名為無間。
  問緣何義。
  答。顯非色等。
  問。三性三量三界九地因果漏等。此等自識。互相引生。是此緣否。
  答是。
  問。何故皆是。
  答。只約前後無自類隔。名等無間。何礙漏等。
  問所緣緣。
  答。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
  問。有法何義。
  答。表是依他。非無體法。
  問。何須依他。
  答。要有力用牽能緣識。
  問。是帶己相。
  答。帶謂挾帶。相謂體相。相分。己即是相。
  難曰。有法為緣。生能照心。心帶有法己相。名所緣緣。面質為緣。生鏡中像。鏡帶面質己相。面質應是鏡所緣緣。
  答。要心或相應。所慮所托。鏡非心心所。面非鏡所慮。是故面質。非是鏡家所緣緣也。
  問。此緣有幾。
  答。有其二種。一親。二疎。
  問。親所緣緣。
  答。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問。疎所緣緣。
  答。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疎所緣緣。
  問。親疎二緣。定有體否。
  答。親緣定有。疎緣或無。
  問。何故。
  答。有不仗質。心亦生故。
  問。誰是不仗質。
  答。第八親相。內二相緣。自證緣見。本智緣如。第六緣無。
  問。何者仗質。
  答。自第八識。緣他身土。前七除六緣無之外餘皆有質。
  問增上緣。
  答。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違。
  問。有勝勢用。
  答。是為緣義。但不障礙便是力用。
  問。或順或違。
  答。顯與違順俱能為緣。
  問。法有四相。與何為緣。
  答。與後生法。及後異法。非前滅法。
  問。何故不與滅法為緣。
  答。大乘滅不待因。
  問。滅不待因之理。
  答。有為之法。念念遷滅。何須待因。
  問。請示一法。
  答。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