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約何義路。說似帶質。
  答。擬曾當質。說此相分從一頭生。為似帶質。
  問。何知此二。約義非實。
  答。過末無體。豈有所托。實本質也。故知義說。
  問。三境之體。相質取何。
  答。設爾等。
  難。若取本質。無質獨影內二相緣。自證緣見。正智緣如。皆無本質。何為境體。若取相分。內二相緣。自證緣見。本智緣如皆無相分。用何為體。
  答。若依正義。唯取所緣。為三境體。免前諸過。

  三境熏種

  問。性境熏幾個種。
  答。見影質三。
  問。帶質境。
  答。見質二種。
  問。何無相種。
  答。相兩頭生。假故無種。
  問。何無餘二。
  答。無質無質種。相假無相種。
  問。有質獨影。何無質種。
  答。自他界地。漏與無漏。質既在他。能熏所薰。不相和合。故無質種。
  問。既有本質。何不名為帶質境邪。
  答。自他等隔。所以此影不從質起。約由見生。但名獨影。

  二種無明

  問。無明有幾。
  答。大數有二。謂不共無明。相應無明。二中復分。
  問。不共中復有幾。
  答。有三種。一獨行不共。二相應不共。三恒行不共。
  問。獨行不共。
  答。不與相應者共。
  問。恒行不共。
  答。不與間斷者共。
  問。何者是為恒行不共。
  答。第七俱者。名為恒行。不與第六間斷者共。名為不共。此類名為恒行不共。
  問。何者獨行不共。
  答。不與貪等俱者。名獨行不共。此又有二。謂是主獨行。非主獨行。
  問。何名主獨行。
  答。不與忿等小十俱者。名為是主。
  問。何以故。
  答。忿等十法。自類不俱。各自為主。此之無明。既然不與是主者俱。獨自行時。自便為主。是故名為是主獨行。
  問。何名非主獨行。
  答。與念等俱。名為非主。
  問。此之無明。各何時斷。
  答。是主獨行唯見所斷。非主無明。通見修斷。

  成漏之義

  問。善與無記自體非染。由何成漏。
  答。由與第七煩惱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以道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漏。
  難曰。二乘無學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漏。
  答。由從有漏舊種生起。故是有漏。

  善等三性

  問。云何名善。
  答。自體及果俱可愛樂。名之為善。
  問。不善。
  答。反善可知。
  問。云何無記。
  答。無愛非愛果可記別。故名無記。
  難曰。疏解二世順益。方名為善。謂前世益今世。今世益後世。俱得樂果者。無為無漏無前後際。何故名善。
  答。此世他世。違越生死。有證得故。所以名善。
  問。人天樂果。亦是順益。何非善也。
  答。唯順益現世。故是無記。
  問不善。
  答。翻善可知。
  問。前六三性。為俱不但。
  答。有二師解後。師義正。容許俱起。
  難。五識三性容俱起者。五俱意識。於一念中應具三性。
  答。隨偏住者。同彼性也。

  南山量義

  小外難曰。若說一切唯心造者。何故此無山處。心想不成。彼有山處。想不能無。
  答曰。如在夢中。無山之處。却見有山。縱若夢心却想令無。亦不能無。有却見無。想不能無。
  問。何以故。
  答。迷妄顛倒。幻業力故。夢境亦如望外。
  曰。夢境是假。覺境是實。何得相例。
  答。夢既是假。覺安得實。
  問。何以故。
  答。覺時執實之心。誠如夢昧之心。覺心夢心。皆妄執故。
  外難。若覺時境。亦如夢境。不離識者。何得夢境。皆知唯心。覺時之境。不知唯識也。
  答。如夢未覺。不能自知夢境唯心。要至覺時。方知唯識。如覺時之境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覺境唯心。至真覺位。方知唯識。
  問。何知爾也。
  答。如來說為生死長夜。未得真覺。恒處夢中。
  外問。若唯有識。何緣世尊說十二處。
  答。為入我空。說六二法。
  外問。佛既說色等。即應是實有。
  答。由破一合實我相故。說色等法。非說實有。
  問。為執實我。說色等破。執色等實。復說何破。
  答。為破法執復說唯識破色等實。
  外難云。破我說色。色等即空。破色說識識性亦空。
  答。識性不空。
  問。何偏不空。
  答。非所執故。
  問。若執識實復說何破。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