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體性。須取功能。所依實體。
  問。何故前說身恭語詞。表色為體耶。
  答。前出表無表色之體。今出表無表戒之體。何相違有。
  問。定道俱戒。既依現思。應自表知。何名無表。
  答。現思之上。防發功能。豈得自知。
  問。佛戒萎歇。佛應無戒。
  答。防發功能。雖不增長。戒體仍存。難佛位之中。無所防發。
  何用戒為。
  答。如君子帶劍。亦何傷理。

  自相共相

  問。何者名自相共相。
  答。言說不及。謂之自相。及故名共。難若言說不及謂之自相。
  何故說名詮自性。
  答。名所詮者。在言自相。唯局一法。謂之自性。乃共相中之自性也。今自相者。乃離言之自相也。
  問。請示自相。
  答舉其火。燒熱為性。唯身根者現量證知。其燒熱性。言說不及。
  徵。何理知之。言說不及。
  反曰。若言說及。說火之時。口應被燒。既不燒口。明說不及。
  外難。若說不及者。喚火之時。何不得水。
  答。俗習假名。共呼召故。故論云。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兆。返成。若不爾者。不解火名之人。何不應聲與火。順成。苦火自性。不以他人火觸身時皆同覺熱。何有言說。明知自相。言說不及。
  問。共相何義。
  答。一類之法。共有此相名為共相。
  問。請示法。
  答。如言火時。一切諸火。皆在所言。知爐中火。點燈火等。乃至火之極微。言說及者。皆名共相。
  問。何以故。
  答。貫通多法。不局一事故。
  問前之自相。何量之境。
  答。前不云乎現量證知。
  問。何以故。
  答。不作解緣。得自相故。
  問。共相何境。
  答。比量之境。
  問。何以故。
  答。作情等解。不稱本法故。
  問。憑何以知。
  答。論云假智及詮。俱不得真。唯於諸法共相而轉。
  問。緣共相心不稱本法。應是法執。
  答。此稱影像。若法執心不稱影像。
  問。不稱本法。是非量否。
  答。隨所度境。不謬解故。非量謬解。

  八緣假實

  問。因位八識。於假實境。何。
  答。五八唯緣實。七唯緣假。六通假實。
  問六緣實。
  答。五俱意識。未作解時。
  問大假。
  答。五俱意識。作解已後。及獨頭意。此仍分二。若獨散意。唯假非實。若定意識。一分通實。
  問佛果位。
  答。八識通緣假之與實。

  問三境義

  問。三境義。
  答。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問。性境不隨心。
  答。有三不隨。謂性。繫種。所緣之境。不隨能緣之心。是一性一界一種。
  難。性不隨。無記前五。及第八識。緣五塵時其能所緣。皆無記性。云何性不隨也。
  答。同義即有。隨義即無。
  問。隨義即無。同義如何。
  答。如弟同兄性。不是隨兄。
  難。繫不隨。如當界現第八。緣當界種第八。豈非繫隨。
  答。亦即同義即有。隨義無。
  難。種不隨。內二分相緣。自證緣見。此能所緣。皆同種性。種何不隨。
  答。亦同非隨。
  問。獨影唯存見。
  答。此之影像。自無實體。唯存見分。慮度而生。名唯存見。
  問。獨影義。
  答。獨有影像。都無本質。故名獨影。
  難。有質獨影。又如何也。
  答。此類影像。雖有本質。不從質起。獨由見生。亦名獨影。
  問。何故如此。
  答。自他相緣。漏與無漏上下界地。此能所緣。即爾懸隔。托質不著。不名帶質。不得自性。又非性境。故知此影。唯從見生。
  問。帶質通情本。
  答。情。謂見分。本。謂本質。此之相分。連帶見質兩頭生起。故云帶質。
  問。以心緣心真帶質。是何心緣何心。
  答。七緣八。六緣諸心心所。
  問。以心緣心。如燈照燈。兩頭有光。成中間相。可名帶質。若似帶質。以心緣色。如燈照壁。壁既無光。其中間相。唯從見生。應名獨影。何成帶質。
  答。既名似帶質。約義說乎。
  問何知約義。
  答。如說獨散意識。緣於當界過未根塵。說為三境。稱實獨影。義說餘二。
  問。以何義知。實是獨影。
  答。過未無體。境無自性。豈是性境。既無質體。何名帶質。獨有影像。相從見生。獨影無疑。
  問。何義說為第二性境。
  答。約此影像。雖現無質。會當須有。托曾當質趄此影像。約此義說。第二性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