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答。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問。散亂所依。
  答。謂失念者。心散亂故。此失念者。念痴一分。
  問。云何散亂。
  答。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問。惡慧所依。
  答。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問。散亂掉舉。二相何別。
  答。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是二別相。
  問。云何不正知。
  答。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問毀犯業。
  答。不正知者。多毀犯故。此不正知。慧痴一分故。

  不定心所

  問不定四。其相云何。
  答。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問。此四何故立不定名。
  答。由不同前五位心所。定遍八識三性界地。此之四法。皆不定故。不立定名。
  問。頌單言悔。長行屬云。悔謂惡作。莫悔與惡作。是一法邪。
  答。惡作是因。悔是其體。以體即因。故論屬云。悔謂惡作也。
  問。體之與因是別之理。
  答。惡作是因。悔體是果。
  問。何以故知。
  答。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此是別理也。
  問。恁麼則因果既別。何敢即之。
  答。謂百法門下列云惡作。今頌云悔。論屬意云。此頌悔者。即是百法門下惡作者也。非謂即之令成一法也。
  問。體業是何。
  答。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
  問所障止。
  答。即奢摩他。能止住心。故名為止。
  問。云何為眠。
  答。令身不自在。心極暗昧。輕略為性。障觀為業。
  問。何者名觀。
  答。毗鉢舍那。攝境從心。名之為觀。取體即慧。
  問。此眠者。能令身心不自在等。其無心眠。如何能令。
  答。從有心眠。
  問至無心。
  答。從能引說。名之為眠。其實無心。不名睡眠。
  問。何以故。
  答。眠是心所。有能令用。彼既無體。豈有令用。故不名眠。
  問。云何為尋。
  答。尋謂尋求。令心忽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
  問。云何為伺。
  答。伺謂伺察。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問二業用。
  答。尋伺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問意言境。
  答。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
  問。尋伺二為假為實。
  答。並用思慧一分為體。
  問。爭知並用。
  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
  問。何理如此。
  答。思者徐而細故。慧者急而麤故。
  問。若如是者。令安則用思無慧。不安則用慧無思。何云並用。
  答。通照大師釋。有兼有正。若正用思。急慧隨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隨慧。亦令不安。若如是說。不違並用。

  王所一異

  問。心與心所。是一是異。
  答設爾等。
  難云。若是異者。如何教說唯有識也。若是一者。如何又說與心相應。何以故。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答。俗諦是異。真諦非異。
  問一異理。
  答。若約俗諦。尊卑逈然。王所不同。若約真諦。一能緣性。或二空理。乃至癈銓。寧分王所。
  問。八王相望。約真諦說。亦應無異。
  答。理固同然。寧分彼此。
  問。何以知之。
  答。仁王疏說性源相源。若相源者。前七皆歸一第八識。
  問何以故。
  答。淵深七浪。楞伽說故。若性源者。諸法皆歸一真如故。
  問。喻如何者。
  答。如水與波。若俗諦說。停水非波。波非停水。又此一波。非彼多波。若真諦說。唯是一水。濕性何異。
  難曰。如此說成用別體同。合不正義。
  答。彼不正者。體一用別。此正義家。各分體用。
  問。請說各分。不違真俗之理。
  答。東波西波。各全水體。各全波用。若依俗諦。其東水波。非西水波。若依真諦。東西波水。一箇濕性。豈東濕性。別如西濕。況濕無東西。人自分為東西故。
  問。設心心所。逈然各別。不與會同有何過。
  答。便違聖說。真中有俗。俗中有真。識表之中。此二決定。無真無俗。誰之真俗。豈有此理。
  問。教他元然。又且如何。
  答。真是俗法之本源故。儻若無真。俗依何有。若無俗者。汝之真性。對誰說真。既相待立。必不相離。必然之道。何疑之有。
  又俗諦中心心所法。逈然各異者。一人身中有五十九。成多有情。
  答。第八識是其相源。唯依第八立一有情。是總報主。一命根故。

  識變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