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問。已明自性唯識。三變八識。又明相應唯識。六位心所。識變唯識。應當明之。
  答。初問山河大地。顯然在外。何唯一心。更無餘法。今廣之云。謂十一色法。皆識所變也。言十一者。五根六塵也。
  問五根色。
  答。一眼等五色根也。
  問六色塵。
  答。六色與十一法處所攝色。此六塵也。
  問。五根中眼者何義。
  答。照矚之義。梵云斫蒭。此翻行盡。眼能行盡諸色境故。
  問。眼根是色。又見諸色。二色何別。
  答。根色之色。質礙之色。眼所見色。顏色之色。
  問。云何為耳。
  答。能聞之義。梵云莎嚕多羅成縷多。此翻能聞聲故。
  問。云何為鼻。
  答。能齅之義。梵云伽羅尼羯羅拏。此云能齅。齅香臭故。
  問。云何為舌。
  答。能[嚐-旨+甘]之義。梵云舐若時吃縛。此翻能[嚐-旨+甘]。瑜伽論云。能除饑渴。數發言論。表彰呼召。謂之舌也。
  問。云何名身。
  答。積聚依心二義名身。謂聚大造。諸根依心。梵云伽耶。此翻為積因。
  問。何故眼耳立通。鼻舌身三不立通也。
  答。眼耳二識。離中取境。離障用增。所以立通。鼻舌身三。合中取境。離障用微。故不立通。
  又問。六塵之中。如何名色。
  答。方處示現。名之為色。此顏色之色也。對眼識故。此顏色別名也。質礙之色。色總名也。
  問。顏色有幾。
  答。有二十五。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煙塵雲霧。逈色表色。空一顯色。
  問。聲者何義。
  答。可聞之義。有十二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俱大種聲。世間所共成聲。成所引聲。遍計所執聲。聖言量所攝聲。非聖言量所攝聲。嚮聲。此為十二。
  問。香義數有幾。
  答。可齅之義。香有六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此為六種。
  問味義數。
  答。可[嚐-旨+甘]之義。有十二種。謂苦酸甘辛醎淡。可意。不可意。俱。相違。俱生味。變易味。是為十二。
  問觸義數。
  答。可觸之義。有二十六。謂地水火風。輕重澁滑。緩急冷暖。硬軟饑渴飽力。劣悶癢粘。老病死瘦。是也。初四是實。餘者皆依四大假立。
  問。餘觸皆假。身識何緣。
  答。即實緣故。
  問。既即實緣。何知輕等。
  答。五俱意識分別輕等。
  問。法塵義數。
  答。可緣之義。此有五種。謂極逈色。極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計所執色。是為五種。
  問。何者名為極逈色也。
  答。析所礙色。至極微處。名極逈色。
  何名極略色也。
  答。析俱礙色。至極微處。名極略色。
  問。何名俱礙所礙。
  答。如根色等。名為俱礙。如明暗等名所礙。
  問定果色。
  答。解脫定。亦魚米肉山威儀身等。
  問。受所引色。
  答謂律不律儀。殊勝思種。所立無表。
  問。遍計所執色。
  答。謂第六識虗妄計度所變根塵。無實作用。名遍計色。
  問。餘四名色。有可擬宜。其受所引。何亦名色。
  答。從所防發善惡之色。以立色名。
  問。色塵之觸。與遍行之觸。是同是別。
  答。此觸塵觸。所緣色法。彼遍行觸。能緣心法。觸塵觸數。汎如是說。

  分位唯識

  問。分位唯識有幾種。
  答。有二十四種。謂一得等。
  問。何名分位。
  答。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名為分位。
  問。既依前三。何但名為識分位也。
  答。識為主故。名識分位。
  問。何義名為不相應行。
  答。行有二種。謂相應。不相應。此揀非彼。名不相應行。
  問。何者名為相應行也。
  答。心所法是。
  問。得者何義。
  答。包獲成就。不失之義。
  問。其事何者。
  答。色心生起。未滅壞來。此不失相。便名為得。
  問。云何為命根。
  答。依業所引第八種上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
  問。眾同分。
  答。類相似故。名眾同分。有人法別。法同分者。如心同分。色同分等。人同分者。如天同分。人同分。三乘五性。依人法類。假立同分。
  問異生性。
  答。二障種上一分功能。能令趣類差別不同。名異生性。
  問無想定。
  答。想等不行。名為無想。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問。想等心聚。悉皆不行。何故但名無想也。
  答。想滅為首。名無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