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能深欲。
  答。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問。淨心為性。
  答。此性澄清。能淨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問。與慙等何別。
  答。此淨為相。不同慙等。彼各有相。不濫慙等。
  問。云何為慙。
  答。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慙止息惡行為業。
  問。自法力。
  答。自謂自身。法謂教法。謂作是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諸惡也。
  問。云何為愧。
  答。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
  問世間力。
  答。世人譏呵。名世間力。
  問。輕拒暴惡。
  答。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法業而不作。
  問。云何無貪。
  答。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
  問有有具。
  答。有謂三有之果。有具三有之因。
  問。云何無嗔。
  答。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嗔恚。作善為業。
  問苦苦具。
  答。謂三苦。苦具。苦因。
  問。云何無痴。
  答。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痴。作善為業。
  問。云何為勤。
  答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問。勤與精進。為是一邪異邪。
  答異。勤通三性。精進唯善。
  問。既異何云勤謂精進。屬目為一邪。
  答。謂屬一分是善性者。
  問。善惡修斷。
  答。於善品修。惡品斷。
  問。勇捍義。
  答。勇曰外進。捍者堅牢。勇而無怯。悍而無懼。
  問滿善義。
  答。圓了善事。名為滿善。是故三根名為作善。此名滿善。能滿彼故。
  問。百法信後便精進。此三根後方說精進。其意何也。
  答。百法因依次第。唯識立依次第。故不同也。
  問。因依者何。
  答。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是故信後便說勤也。
  問。立依次第。
  答。根依精進立捨等三。所依四法理須合說。此三根後。方說精進。
  問。云何輕安。
  答。遠離麤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惛沉。轉依為業。名輕安者。離重名輕。調暢名安。言堪任者。有所堪可。有所任受。言轉依者。令所依身心去麤重。得安隱故。
  問不放逸。
  答。精進三根於所修斷防修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
  問防修義。
  答。於所斷惡防令不起。所修善法修令增長。名為防修。
  問。精進三根。
  答。此不放逸。即四法上防修功能。非別有體。
  問。信等亦有防修功能。何不依立。
  答餘六比四。勢用微劣。故不依立。
  問。偏何微劣。
  答。非善根故。非遍策故。
  問。云何行捨。
  答。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
  問行捨名。
  答。行蘊中捨。揀受蘊捨。故名行捨。
  問。令心等義。
  答。由捨令心離沉掉時。初心平等。次心正直。後無功用。
  問。何故行捨同不放逸。亦即四法。
  答離彼四法。無相用故。
  問。何知無別。
  答。若能令靜。即四法故。若所令靜。即心等故。
  問。既即四法故。何須別立。
  答。若不別立。隱此能故。
  問。云何不害。
  答。於諸有情。不為損惱。無嗔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
  問。無嗔為性。
  答。即無嗔上不損惱用。假立不害。

  染淨相番

  問。染心所法有二十六。善唯十一。其故何也。
  答。淨勝染劣。少敵多故。
  問。此善十一幾假幾實。
  答。前八是實。後三是假。照前自知。

  根本六義

  問。根本煩惱。其相云何。
  答。頌曰。煩惱謂貪嗔痴慢疑惡見。
  問。百法中痴居慢後。此居嗔後。何不同也。
  答。百法慢後。顯通利鈍。此明三根。故在嗔後。
  問。誰是利鈍。
  答。痴利慢鈍。
  問。云何為貪。
  答。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問生苦義。
  答。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問。云何為嗔。
  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惡行所依為業。
  問。不安義。
  答。心懷憎恚。多住苦故。所以不安。
  問。云何為痴。
  答。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問。雜染所依。
  答。謂由無明。起痴邪定貪等煩惱隨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