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淨七。安難曰。教明說無。何理敢違。護例云。如說四位無阿賴邪。非無八體。七亦應爾。

  第七所繫

  問。頌云第七云。隨所生所繫。其義云何。
  答。隨第八生。彼地所繫。
  問。為何如此。
  答。第七任運恒緣自地藏識為我。故是隨八所生。彼地所繫也。又解。或為彼地煩惱繫縛名所繫。

  第七染淨

  問。第七染淨。其位有幾。
  答。有三位。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位。二法我見相應位。三平等性智相應位。
  問。人我見相應位。在何至何。
  答。一切有漏皆是此位。但成無漏。便非此位。
  問法我見。
  答。謂法空智不現前時皆法我位。
  問。平等智相應之位。
  答。但法空智現在前時便是此位。

  心所立名

  問。依云何義。立心所名。
  答。有三義。一恒依心起。二與心相應。三繫屬於心。具此三義。名為心所。
  問。云何名恒依心起。
  答。要心為依。方得生故。
  問。與心相應。
  答。觸等恒與心相應故名心所。既云與心相應。心不與心自相應故。心非心所。何以故。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問。與心相應其義有幾。
  答。有四義。謂時同。依同。所緣同。事同。色等望心。不具此義。色非心所。
  問。繫屬於心。
  答。觸等看與何心生時。便屬彼心之觸等故。既云繫屬於心。心王不自繫屬於心。故非心所。

  王所取相

  問。心心所法同聚緣境。取相同不。
  答。不同。心王唯緣境之總相。心所通緣總別二相。
  問。何故如此。
  答。助成心事名心所故。如畵師資作模填彩。應示總緣通總別喻。答如科差者。一州總降多少錢糧。諸縣先要知總數已。方知我縣合著厘毫。應法合云。心王唯緣總相。猶一州而總降錢糧。心所總別通緣相。諸縣而別知厘毫數。
  問。應說心所。各所了者。別相是何。
  答。作意了此未所了相。觸了可意不可等相。受了苦樂憂喜等相。想了言說因相。思了正因等相。欲了可樂事相。勝解亦了決定事相。念亦能了慣習事相。定慧同了得失事相。此是心所了別相處。

  心所位數

  問。心所位數多少。
  答。總有六位。數五十一。
  問。何位有幾。
  答。遍行有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故位有六。數五十一。
  問。以何義故名為遍行。
  答。遍四一切。心得行故。名曰遍行。
  問。四一切何。
  答。遍三性故。遍八識故。遍九地故。遍一切時。名四一切。
  問。何名別境。
  答。別別緣境而得生故。名為別境。
  云何名善。
  答。唯善心中可得生故。賢良佳美。吉祥義故。
  問。根本煩惱。
  答。性是根本。煩惱攝故。能生隨惑之根本故。
  問。隨煩惱。
  答。謂是煩惱等流性故。
  問。云何不定。
  答。性地時俱皆不定。

  徧行五義

  問。遍行五。
  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問。云何作意。
  答。引心令趣自境。
  問。何名觸。
  答。令心心所觸一境故。
  問受。
  答。能領納順違中境。令心等起歡慼捨相。
  問想。
  答。想能安立自境分齊故。
  問思。
  答。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

  別境五義

  問。別境五。
  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問。云何為欲。
  答。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問。何者名為所樂之境。
  答。有三解。一可忻境。二所求境。三所欲觀。名為所樂。第三解正。
  問。云何勝解。
  答。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
  問。云何名念。
  答。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
  問。云何曰定。
  答。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問。云何為慧。
  答。於所觀境揀擇為性。斷疑為業。

  善十一義

  問。善十一。
  答。頌云。善謂信慙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
  問。云何為信。
  答。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問。實深忍。
  答。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
  問。德深樂。
  答。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