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信等此緣便闕。此釋應各為緣難也。
  問。云何便闕。
  答。七八有漏。無有信等。無漏信等。誰為此緣。難云。設此緣闕。亦何傷理。論答之云。則違聖說諸心心所皆四緣生。何以故。闕此一緣。唯三緣故。外又難云。六從無心出有心時。何不七八為六依。論答之云。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獨斷。而後起時。彼開導依即前自類。
  問。何故不用七八為依。
  論又答云。彼先滅時。已於今識為開導故。何煩異類為開導依。
  問。心既久滅。何得為依。
  論答云。無自類心於中為隔。名無間故。何不得為。此釋後起由他難也。前師難云。佛地論等。皆云諸識互相引生。汝何翻解。論答云。然聖教中說前六識互相引起。或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勝增上緣說。非等無間緣。故不相違。此釋諸教相違難也。既無違難。結正義云。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問。開導依名。作何釋也。
  答。依字是通。通三依故。謂因緣依。俱有依。開導依。開導二字是別。唯此一依。以別揀通。開導之依。揀非二依。通別依主。又開導是總。總通王所。所亦開導。然非為依。依字是別。唯局心王。總別依主。是開導家之依。揀開導中非依者。即心所也。若開謂開闢。導謂導引。二皆是用。依同一體。亦開亦導。同依持業也。又依體之上有開導用。以用墮體。開導即依。體用持業。
  難持業云。開導二字。通其王所。依之一字。唯是心王。今作持業者。豈無以寬即狹之過也。
  答。即一分故。無此過咎。
  舉例難云。所知障者。所知二字。通一百法。障之一字。唯二十六惑。彼名何不作持業釋。即一分也。
  答。所知二字。不通一百法。唯七十四。無二十六惑。
  問。何以故無。
  答。二十六惑為障之時。未為所知。為所知時。已不為障。既為障時。不為所知。是故障非所知也。為所知時。已不為障。即所知非障也。所以左右不成持業。
  問。何義為障之時不為所知等也。
  答。所知障者。障智不生。智既不生。誰是能知。知是其障。故障非所知。若智已生。障是智家所知之境。障却不能障其知也。所以云云。為障之時不為所知等也。
  問。古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據此所說。二十六惑只為能障。不為所知也。
  答是。
  問。何故却說通一百法。
  答。約智已生。說通百法。智未生時。被障障之。
  問。若爾。應云被障障能知。何云障所知也。
  答。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障所知。其實亦障能知之智也。又解。被障障所知者。不望能知。據此所說。亦無百法。何以故。二十六惑既為能障。明非所知。智若生時。惑已亡故。所知於何。
  問。何故皆說通一百法。惑已亡故。
  答。惑雖已亡。其惑名狀。智亦能知。故說所知通百法來。
  問。泛言但將開導來解依。不將所知來解障。其義者何。
  答。本說心王為開導依。由開導依。三義之中為有緣法。作等無間緣。此之二義。通其心所。仍來非是開導家依。故云但將開導來解依也。
  問。何故心所非開導依也。
  答。不自在故不得為依。
  問。不將所知來解障。
  答。本說煩惱為能障法。智所知境是所障法。今名所知障者。能障煩惱。從所障所知境以彰名。其所知二字。非正談故。所以道不將所知來解障也。古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正相符順。故所知之障。開導即依。此之謂歟。

  八識斷捨

  問。八識斷捨。各至何位。
  答。有漏第八。直至成佛解脫道時。方棄捨之。第七我執。三乘見後。或行不行。大乘八地後永不行。我執種子。直至三乘金剛心斷。第七法執。大乘地上。或行不行。直至大乘金剛心斷。有漏第六。入三空觀。五位無心。悉皆不行。若二障種。大乘金剛一時斷盡。若我執種。二乘金剛亦一時盡。其前五識。根遇違緣。五位無心。亦皆不行。若說有漏。直至大乘解脫道時。與第八識一時同捨。其無漏七八。成佛已後。盡未來際。無漏前六入滅盡定。亦皆不行。

  七二師異

  問。有漏第七。幾位不起。
  答。有三位。謂三乘無學。法空智生。及滅盡定。
  問。何知爾也。
  答。本頌云。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是以知爾。
  問。此三位中。無第七者。有異說否。
  答有。安護二說不同。若安慧說。染淨俱無。故說滅定滅六盡七。若護法說。唯無染七。故說滅定滅六淨七。
  問。安憑何說無淨七。
  答。由說七唯人執。對法等說三位無故。顯揚不說淨位有故。攝論不說為淨依故。憑此教理三位無體。
  問。護憑何却說淨七。
  答。解脫經說。出世末那。故知有淨。護難安曰。汝說三位。無第七識。彼時第六應無所依。安質曰。對法何說三位無七。護會曰。說無染七。名無第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