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答。憑海波喻。
  問種子。
  答。乃生現識之習氣也。
  問。眼九為定爾否。
  答。肉眼定九。天眼或有不藉空明。
  問。耳八。九除何一。
  答。唯除明緣。
  問。何故除明。
  答。暗中聞聲。何假明緣。
  問。何不除空。
  答。眼耳二識。離中取境。若境與根中間不空。相逼附者。不能見聞。所以不除空緣。
  問。鼻舌身三七。於九緣中。除去何二。
  答除空明二。
  問。其何所以。
  答。鼻舌身三。合中知境。暗中亦能。香味觸境。不假明緣。若根與境。中間空隙不相合者。即身不覺觸。舌不知味。鼻不聞香。故須除空。
  問。何理得知眼耳二識。是離中取。鼻舌身三。合中知。
  答。知處不知處異。壞根不壞根別。
  問。知處等義。
  答。眼知色境在何方處。或東西等。耳識知聲。從何方來。鼻舌身三不知境從何方所來。是故知來處者。表為離知。不知處者。表是合取也。
  問。壞根之義。
  答。若麤色入眼中。即壞其目。大聲附耳即使人聾。此是壞根。
  問。不壞者。
  答。香臭入鼻。酸醎上舌。寒暑著身。三根宛然。分明照境。即知不壞。是故以知不知。及壞不壞。表知離取合知之理。
  問。後三五三四。
  答。六五。七三。八四。
  問。第六何五。
  答。謂根。境。作意。根本。種子。
  問。何無分別。
  答。是六自體。
  何無染淨。
  答。根緣便是。
  何不除根。
  答。取染淨也。二和生識。故取根境。不取染淨。
  問。第七何三。
  答。謂根。作意。種子。
  問。何無根本及與境緣。
  答。依彼轉緣。彼根本與境即是根緣。
  問。第八何四。
  答。比七加境。
  問。誰為八根。
  答。是第七。
  問。為甚。
  答。七八一俱依故。
  問。加等無間者。
  答。乃各識前念已滅之識。即開闢處所引後令生。中間無隔者也。
  問。八識生時何須此緣。
  答。自己一識前念不去。後念不生。故識生時須用此緣。
  問。何故前念不滅後念不生邪。
  答。前念自體占自路故。自何得生。
  問。教他二識。並生何失。
  答。且如一人同念。並生二第八識。成二有情。豈有此理。故須前念滅已。後念方生。況有為法無二念住。實約此義。說不並生。

  八識界地

  問。八識界地分別云何。
  答。鼻舌二識。一界一地。眼耳身三。二界二地。六七八通三界九地。
  問。何故鼻舌唯一界一地。
  答。初禪鼻舌境無緣。故唯一界地也。
  問。眼耳身三二界二地。
  答。上界眼耳身三識。應用當時借下天。故二界地也。
  問。何故鼻舌二識一界一地。
  答。為上界無段食故。
  問其所以。
  答。段食以香味觸三塵為體。既無段食。無香味境。鼻舌不生。
  問。何以故。
  答。根境二和識方得生。既闕境緣。識焉得生。是故鼻舌二識唯一界地。古云。鼻舌二識境無緣也。
  問。何故段食唯欲界有。
  答。有三欲處。名為欲界。謂飲食。睡眠。婬慾。上界俱無三欲。是故段食唯欲界有。
  問。何故眼耳身三通二界地。
  答。初禪離生喜樂地。有尋有伺通初禪有。二禪唯伺無尋。闕一不生。三禪無尋無伺。雙闕不起。
  問。何故無尋伺。二識不生也。
  答。尋伺乃發識之作具。是增上緣。既闕一緣。故識不起。古云。為無尋伺識不起。
  問。何故二禪已去。漸無尋伺。
  答。尋乃發言之麤法。是所厭故。欲生上者。厭下苦麤障。忻上淨妙離。即其意也。愚疑借識。乖唯識乎。敢問之云。上地無識。便言借識。上地無色。何不借色。彼答之云。色是所厭。不云借色。
  例云。識亦所厭。何偏言借。
  答。色是隔界。不得言借。識是同界。何妨言借。
  難云。色是隔界。不得言借。識亦隔界。何偏得借。
  答。識是同界。色是異界。不應相例。
  問。既是同界。何故有識無識渾不同也。
  答。由尋伺有無。故渾不同。
  愚云。既無尋伺。所厭明矣。何用借為。
  答。識強經厭。境不經厭。故借識緣。何不得乎。
  例無色界識不經厭。有識無色。亦應借色。令識緣之。不亦可乎。
  答。色既所厭。緣他則麼。
  難云。識既所厭。借他則麼。
  彼救之云。雖上下地有識無識有少不同。同一界故。是故下地之識得緣上地之境。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