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能成四大是實。是故瓶盆能有盛貯之用。此正如彼。何消異云。

  三境二類

  問。何故說有第一類性境。第二類性境也。
  答。第一類者。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第二類都無前義。只約相分。從質義邊。說為性境。由假說故。名第二類。
  問。何故說真帶質。以帶質也。
  答。真帶質者。以心緣心。中間相分從兩頭生。連帶生起。名真帶質。似帶質者。以心緣色。中間相分唯從見分一頭生。變帶生起。名似帶質。亦是假說。
  問。此真似二。有如何者。
  答。真者如燈照燈。能照所照俱有光明。二燈合成。如能所緣二心中間。二能緣用合成一相。似帶質者。如燈照壁。壁本無光。中間光明唯是能照一燈之光。如所緣色無能緣用。中間相分唯說見分一頭而生。
  問。何者是其有質獨影。無質獨影也。
  答。無質者。能緣之心緣假法時。以其相分唯是能緣見分之上慮度而生。獨有影像。都無本質。名無質獨影也。有質者。雖有本質。以其相分不從質起。獨由見生。名有質獨影。如無漏心緣有漏法。即其事也。此非假說。
  問。帶質相是假。是假能熏種。獨影相是假。是假亦能熏。
  答。獨影相無質。所以不能熏。如空中華。唯病眼生。不能結果。帶質相有質。所以能熏種。如泥依土。人力運用。能成其器。
  問。性境熏三種。第八是性境。何故不熏種。
  答。境義。熏義。殊不相干。何故取為難。
  問。不干理。
  答。得境自相者。謂之性境。具能熏四義者。謂之能熏。八得境自相。第八是性境。不具能熏義。何得能熏種。
  問。八不能熏。自種何來。
  答。六七緣八時。質種是八種。前五緣色等。質種是八相。
  問。八是所緣。為作具熏。無記第六。不為他所緣。自又無勝用。種從何生。
  答。既無新熏。理唯用本有種。若爾。唯本無新。應同護月不正義也。
  答。護法正義。合理為正。本無剛說。何得成正。如護法宗。上品無漏。唯本無新。豈非正義。雖有轉齊所齊無新。有憑樞說善染第六。緣自過去無記心時。說為帶質。所熏質種。生無記六。今會彼云。彼說作門也。若實辨體。豈由說作歟。

  八具三量

  問。八識於三量中各具幾。
  答。五八唯現。第七唯非。六三。
  問。何故五八唯一現量。
  答。不作分別。冥證境故。
  問。六通三。
  答。五俱意識不作解時。是其現量。若獨散意度境無謬。謂之比量。比度不著。謂之非量。
  問。七何唯非。
  答。恒執八見為自內我。見本非我。故唯非量。

  八具三性

  問。八識之中三性各幾。
  答。八唯無覆。前六通三。七唯有覆。
  問。唯無覆之理。
  答。是所熏故。
  問。何故所熏。要唯無覆。
  答。如熏義說。
  問。唯有覆。
  答。有四惑覆。故是有覆。說有覆義。如三性門。
  問。既四惑俱。何不成惡。
  答。四惑非是唯不善性。第七又無強思計度。所以不成不善性也。
  問。前六識通三性義。
  答。若以信等善所俱起。是其善性。若以嗔等惡所俱起。是不善性也。與遍計等無記所俱。是無記性。
  問。前五與六皆通三性。五六何別。
  答。五無計度。與六不同。
  問。既無計度。何不同七。
  答。五六相須。有隨念分別。又與唯惡嗔等俱起。故成不善。
  問。其五六相須之理。
  答。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與六為明了門。六與五為分別依。是相須理。

  八具九緣

  問。八識各具幾緣而生。
  答。頌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
  問。九緣者何。
  答。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根本。種子。此是九緣。
  問。何者是空。
  答。謂根境相離中間無礙空隙之空也。
  問。明緣。
  答。乃燈日等照燭之明也。
  問根。
  答。乃發識之根也。
  問境。
  答。乃八識所緣之境也。
  問作意。
  答。乃遍行五中警覺令心生者也。
  問分別。
  答乃第六識也。
  問。何故第六。得名分別。
  答。六是分別依故。
  問染淨。
  答。即第七是染淨依故。
  問根本。
  答。即八是前七之根本故。
  問。第八何故與七為根本。
  答。謂根本者。生之由也。如水生波。水是生波之由始也。所謂根本者也。
  此說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