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流。具有分別俱生我法二執。若逆流還源。亦仗此識作我法二空觀。今轉識成智。從觀行位。入生空觀。至七信位。方破。分別我執。天台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從八信起。作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初心。方斷分別法執。故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二執方現。故云現纏眠。纏。目現行。眠。目種子。以俱生我法二執。乃七識所執者。七識無力斷惑。亦仗六識入二空觀。初則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七遠行地。六識恒在雙空觀。方破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永伏不起。至此六識方得純淨無漏。相應心所亦同轉成妙觀察智也。若此識成智。則日用現前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云為。皆大機大用矣。

  ○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此頌七識境量心所也。此識唯緣帶質境以心緣心。名真帶質。言通情本者。以揀六識緣外境為似帶質也。以此七識緣內見分為我。中間相分。識與見分本質。交帶變起。故名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無記。謂此識雖無善惡。而有四惑我見。相應而起。蓋覆真性。故名有覆無記。隨緣執我量為非。此句揀量也。若言帶質境。則屬比量所緣。今因執內見分為我。以非我計我。恒謬執故。故名非量。此識唯具十八心所。以雖無善惡。而為染污意。故具八大徧行并別境中慧。慧即我見。貪癡見慢。同一我見故。餘不具者。以善是淨法。此識染污。小隨麤猛。此識微細。由見審決。故疑無容起。愛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無別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識任運無所希望。故無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識恒緣定事。故無勝解。念乃記憶曾所習事。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無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識恒緣現境。故無惡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此識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無睡眠。尋伺二法麤細發言。淺深推度。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皆無之。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鎖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此頌七識力用也。此識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見分為我。故云恒審思量我相隨。恒之與審。八識中四句分別。第八恒而非審。不執我。無間斷故。第六審而非恒。以執我。有間斷故。前五非恒非審。不執我故。唯第七識亦恒亦審。以執我無間斷故。有情由此生死長夜。而不自覺者。以與四惑八大相應起故。第六依此為染淨者。由此識念念執我。故令六識念念成染。此識念念恒思無我。令六識念念成淨。故六識以此為染淨依。是為意識之根。以此識乃生死根本。故參禪做工夫。先要志斷四惑。內離我見。方有少分相應。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頌七識轉識成智也。分別俱生我法二執。乃六七識各有所執。分別二執。從初發心。六識修生空觀。至七信位。斷分別我執。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方斷。此則七識當轉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執未淨。故此識未得純淨無漏。故曰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謂六識恒住雙空觀中。至第七遠行地。方捨藏識。破俱生我執。至八地無功用行。則我執永伏。法執。間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識轉成無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為十地菩薩說法。菩薩所被之機也。行人此識一轉。則不動智念念現前。法界圓明。湛然常住矣。

  ○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此頌八識行相也。此識唯一精明。本無善惡。故四性中唯無覆無記。諸心所中。唯與徧行五法相應。以有微細流注生滅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識為總報主。當體雖無善惡。而被他六識業力牽引而生。前六識頌引滿能招業力牽者。此也。以此識深細。世尊尋常不說。故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向為二乘。但說六識建立染淨根本。二乘一向未聞。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故云因迷執。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識。是故大乘論師。引大小乘三經四頌。五教十理。證有此識。故云由此能興論主諍。十證之義。論中廣明。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頌八識體相力用也。浩浩者。廣大無涯之貌。謂藏識性海。不思議熏變而為業海。故此識體廣大無涯。以具三藏義故。名為藏識。三藏者。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以前七識。無量劫來善惡業行種子習氣。唯此識能藏。前七識所作異熟果報。唯八識是所藏之處。由第七識執此為我。故云我愛執藏。論云。諸法於識藏。識於諸法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積劫因果不失不壞。故云不可窮。本是湛淵之心。為境風鼓動。故起七識波浪。造種種業。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故云淵深七浪境為風。前七現行。返熏此識。以其體有堅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惡種子唯此識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