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謂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以欲界五識全具。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則亦不聞香。故無鼻識。但有眼耳身三識而已。居者。止也。謂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以入定中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徧行二句。頌相應心所也。其相應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識。但具三十四心所法。餘不具者。互相違故。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隣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頌初句言五識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識之緣。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謂八識精明之體。今映五根門頭。各了自境。不能圓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籠罩。故各別區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塵。有勝義。今淨色根。乃清淨四大所造。為勝義根。則浮塵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見暗。與有眼處暗無異。足知根壞而見不壞。則所依乃淨色根耳。言淨色者舊解但云四大初成之淨色。此最難曉。唯天眼能見。愚謂淨色。即無明殼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來圓明廣大。今變而為識。則被無明拘礙。及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栖托其中。是為五蘊之眾生。且此妙心。非無明力。誰能裹此而入軀殼之中耶。故中陰身。亦有形狀。但輕薄耳。鬼神五通。乃淨色之用。足可徵矣。九緣等者。言生識之緣。謂八識生起共有九緣。但具緣多寡之不同耳。九緣者。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此九通為生識之緣。以有為之法。非無緣而生。偈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謂眼識必仗九緣方生。耳識八緣。除明緣。以暗中能聞故。鼻舌身三識除明空二緣。故唯七耳。相隣次第也。應云八七。後意識五緣者。謂除分別與根。以根乃七識染淨依故。七識三緣者。但有作意種子根本耳。八識四緣者。謂根。即末那。境。即種子根身器界。作意。即徧行一。種子。乃八識親生種子。此通言生識之緣。意取前五識。因便及後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離根取境。以合則壞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難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不知八識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識乃見分心識。以不知此。只說根識相生。縱許五識依五根生。則六識依何為根耶。經云。根能照境。識能了別。二乘不知。故為愚者。此上八句頌有漏識。下四句頌無漏成智。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四句頌轉識成智也。變。謂變帶。相。謂相分。以五識一向緣五塵相分境。以此識同八齊轉。今托彼相。變帶觀空。而此方成智。其相雖空。亦未離空相。以不能親緣真如無相理故。智有根本後得。根本智緣如。名真智。後得智緣俗。名為假智。果中不詮真者。正謂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異師計也。以安慧師宗言後得因中緣如。故此破之。圓明初發。謂八識轉大圓鏡智。初發之時。此前五識即成無漏。以同體故。所謂五八果上圓。若此五轉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則能現三類身。謂大化。小化。隨類化。以此三身。應機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參禪無明一破。則五根門頭。皆光明智照。如鏡照物。不將不迎。終日應緣。了無一法當情矣。

  ○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此頌六識。初句言六識善惡無記三性。現量比量非量。性境帶質獨影。一一皆具。以諸識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強。三界生死善惡因果。唯此識造。故云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業力殊勝。但就善惡一念起時。則心所齊集。以類相從。故云分別配之。則易可知也。然意識有五種緣境不同。五種。謂明了意識。散位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散亂獨頭意識。此五種緣境。唯後夢中散亂位二種。單緣獨影境。其前三種。皆能緣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識窼臼。故參禪工夫。必要離心意識者。要不墮光影門頭。以非真實故耳。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此頌六識業力強勝也。受雖云三受。其實有五。內外麤細之不同。謂苦樂憂喜捨。逼悅心曰憂喜。逼悅身曰苦樂。憂喜苦樂不行時。名為捨受。以此六識於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轉變改易也。正如善時忽生一惡念。喜時忽生一憂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惡念起時。則根本與隨煩惱連帶而起。若善念起時。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以其善惡心所齊行。故助其強勝耳。於八識中。能動身發語。獨此識最強。其造善惡之業。亦此識最強。引者。能引諸識作業。滿者。能滿異熟果報。故一業引一果。多業能圓滿。其所造業力。招後報者。則牽引八識受生死苦。故八識頌云。界地從他業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識。但言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足知此識過患最重也。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此頌六識轉成妙觀察智也。以第六識。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