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緣之境故。以為三界總報主。故死時後去。投胎先來。為眾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共實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經云。識藏如來藏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故如來藏有恒沙稱性淨妙功德。豈生死耶。今迷而為藏識。亦具恒沙染緣力用。能一念轉變。則妙性功德。本自圓成。以真妄覿體。故頌四句歎其力用廣大也。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此頌轉成大圓鏡智也。謂此識因七識執為我。故後無始時來相續長劫。沉淪生死。圓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漸斷習氣。歷過三賢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執。此識方得捨藏識名。顯過最重。故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以微細法執。及有漏善種間起。尚引後果。名異熟識。至金剛心後。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故云爾也。異熟若空。則超因果。方才轉成大圓鏡智。言無垢同時。發者。以佛果位中。名無垢識。乃清淨真如。謂鏡智相應法身顯現。圓明普照十方塵剎。故結云普照十方塵剎中。以理智一如。方證究竟一心之體。此唯識之極則。乃如來之極果也。諦觀此識深潛難破。此識絲毫未透。終在生死岸頭。古德諸祖未有不破此識而有超佛越祖之談。今人生滅未忘。心地雜染種子。未淨纖毫。便稱悟道。豈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可不懼哉。
  此論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細分別名相。轉見難入。而修行之士未親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講席罷學參禪者。但勘話頭一著。而心地生滅頭數。亦沒奈何。此論雖云相宗。但顯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難究心。不免得少為足。故予此解雖未盡依論文。唯取其義而變其語。使學者一覽便見。正要因此悟心。不是專為分別名相也。若責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辭。而為修行者未必無功。幸高明達士。得意遺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師識智頌解

  大圓鏡智性清淨
  教中說轉識成智。六祖所說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矣。
  平等性智心無病
  此言七識染污無知。乃心之病也。若無染污之病。則平等性智念念現前。
  妙觀察智見非功
  言六識本是妙觀察智。於應境之時。若以功自居。則執我見。此則為識。若不居功。則日用應緣。純一妙觀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圓鏡
  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轉。但悟八識清淨圓明。則於五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作為。皆鏡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名言無實性
  此言轉識分位。雖說六七二識是因中轉。五八二識乃果上轉。其實轉無所轉。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故云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結前轉而不轉之義也。所言轉識成智者。無別妙術。但於日用念念流轉處。若留情念繫著。即智成識。若念念轉處。心無繫著。不結情根。即識成智。則一切時中。常居那伽大定矣。豈是翻轉之轉耶。觀六祖此偈。發揮識智之妙。如傾廿露於焦渴喉中。如此深觀。有何相宗不是參禪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臺。夢升兜率。親見彌勒為說唯識曰。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予因此悟唯識之旨。此雖夢語。不可向夢人說也。

  八識規矩通說(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