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下(偈)文。可知耳。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論曰。遠行者遠離三界。近法王寶所地也。是故前七地中。寄三乘行位。法華經中。三乘人。同出火宅。遊過三百由旬。至八地九地十地。乃至佛寶所城也。乘大白牛車耳。故成無漏者成證道。分中。無。漏果也。是故能觀察圓明照大千法界云耳。所觀察之智。如鏡照物。不留情故。同圓鏡智性。則可知也。前已釋耳。此以上釋無漏四句一章止。結上前凡情及無漏。合一大章。論釋已竟。
  問。六識已明。今七識妙義。是何作用耶。
  答。七識作用者。以緣第八藏識。為自分作用。又與八大隨。及徧行。別境中慧。并我痴。我慢。我見。我愛。四惑相應者。下文中辯論。
  問。以何名末那。
  答。此方云染污。又名染淨識。又名分別識。染污者。念念與八識四惑相應。故名染污識。又六識。念念成有漏染。即七識。念念成有漏染。六識。念念成無漏淨。七識。念念成無漏淨。故名為染淨識。又念念分別有為是幻。無為是空。二見不脫者。即名分別識。若二見脫者。即平等性智。成大圓智故。又名傳送識。如人自力不足。內外打雜[(邱-丘+(看-目))/手]忙。故名傳送識。
  因玄祖在七識中亦頌十二句因。

  第三七識頌中又分為二

  (前八句凡情章。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今論八句中初句云。
  帶質有覆通情本
  論曰。帶質者。以七識見分。而緣八識內見分。故帶起內外見。合生成影。為境。是假名質也。純是七八見分。共種所生。非外五塵性境所生。故名帶質境。以見分心。心所。為體故。云有覆者有二。一有覆性二無覆性。以二覆。俱名無記性者。七識執第八識為我。名有覆無記。以七識。不執第八識為我。名無覆無記。前在第四禪天。及空無邊處天。乃名有覆。若在四空頂天。名無覆無記。以滅七識種。故無帶質境也。問。既滅七識。不計我。云何非聖位耶。答。由無明熏習我種。雖不現者。以定力故。我種不現也。非破無明迷性。若破迷性。定與不定。一切幻境。皆自空也。故永不計我。始成淨妙智耳。八無生也。故此無記無明殼也。又問。有覆。云何不成善惡性耶。答。以七識不馳外緣故。不能成善成惡種。故名無記通情本者。以七識念念攀緣。第八見分。有情為境。故名通八識情本也。非八識有情。而攀七識為情也。
  隨緣執我量為非
  論曰。云何七識執第八見分。而成非量耶。答。李長者云。情生智隔。即七識情。迷本性智成無明殼也。相變體殊。即五識見分。原是八識見分。本不留情。由七識中。即剎那生情。六識分別。成似帶質相變故。成非量境耳。何則。由目前相者。本來自空。無寸絲可得。今云有相。即成非量境也。問。前云現比二量不錯。即無非量境也。今依現比二量不謬之境。云何成非量耶。答。緣前境錯是非量中。又成非量。今依實際本性。云前有相。是無明迷性非量也。又問。若七識。執八識見分。為非量者。而外觸境生迷。亦為之非量。豈非內外俱成非量者乎。答。論云。一圓成實性。二依他起性。三徧計性。圓成性。是真空義。依他起性。是不空義。徧計性。是虗妄義。又真空者。是不生滅門也。不空義者。是生滅門。由迷生滅與不生滅義。故成徧計虗妄性也。在轉識成阿黎耶。見相二分。又八識見分。即五識見分。緣五塵性境相分。觸境生迷。妄計根塵器界。以為實有者。故徧計性。即非量也。是因 玄祖頌中云。執之一字。即統內外八識之計。成非量境也。故吾人要知尋常日用之事。盡成非量者也。如若夢幻耳。
  八大徧行別境慧
  論曰。云何八大隨煩惱。與七識相應。又與五徧行及慧相應耶。答。由七識。託六識外馳。故成掉舉。由六識迷悶間斷。七識不斷。緣內。故有昏沉相應。由七識無堪任性。故有不信。懈怠。放逸。散亂。失念不正知耳。是故大八隨者。共與七識相應。故凡夫外道小乘。均有此耳。故法華中迦葉等。云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不信大乘。有佛可成。即近八大隨數。非煩惱也。又徧行相應者。由七識託六識外境。即徧行與五識相應。亦與七識八識念念相應。若六識不緣外境。今七識無處計託。總緣八識之境。即五徧心所。念念與七識相應。問。既與八識相應。云何與七識相應耶。答。七識見分。即八識見分是同種生。故八識五徧行。即七識五心所共也。又別境慧相應者。由外道遊無想定。以至四空天處。即七識緣八識時。乃與邪慧相應耳。若破無明我見。即與正慧相應也。
  貪痴我見慢相隨
  論曰。此七識四惑。云何是八識四惑。同種生耶。答。第八識中。有我痴我慢我見我愛四惑相應者。由七識執故。方成四惑。何則。由徧計性。執內外境實有。故名我痴。痴者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