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迷性種子。藏于八識中。以令七識執我成慢。由我慢故成見。由成見故。觸境生愛。由愛故造諸各業。是故總以我見痴迷自性。而以七識執八識見分。與四惑。念念相應者耳。今頌文中云。貪字者。即愛字也。由平仄韻不合。故用貪字耳。此即頌七識四惑。相隨八識云耳。
  恒審思量我相隨
  論曰。恒審者。有四科簡。一者。恒而非審。如第八識無審察故。二者。審而非恒。如第六識。雖有審察非恒常。遇無心位。有簡斷故。三非審非恒。如前五識緣現量境。即無分別。故云非審。剎那流于意地中。故云非恒。四者。今七識中。亦審亦恒。以內外俱有審察。念念恒而不斷。故云亦審亦恒。今頌云。恒審思量我相隨。以執八識為我。故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論曰。即色無色天等有情。以日夜中念念昏迷自性。而執于我。以至如來。金剛道後。方脫此苦果耳。
  四惑八大相應起
  論曰。今云迷四種者。前頌中。分開四惑。今合云四惑者。由內有惑種生迷。外即觸境生迷。成見成愛。乃至八大內外相應而起。故不單指七識。與大八相應云耳。設若迷性種一脫。則內外頓空幻相。見法身耳。
  六轉呼為染淨依
  論曰。云何以六識。作七識為染為淨者耶。答。由六識上記前五塵性境。起好惡憎愛等心。或見愛善境修善。見不善性憎惡念念要捨。以六識。成淨斷惑。帶令第七識。亦成淨斷惑。而熏在八識中收而藏之。以成引業種子必至當來。成無漏出世果耳。設若好惡性等境者。即不善心也。念念要造。以六識成染。增現行業。帶令第七識。亦成染性熏習八識中。收而藏之。亦成引業種。引至當來受諸苦果耳。問。七識依六識成染淨者。何也。答。以七識。無力所造。故總要依六識力。而造成也。如母無力。要依子力。而成之也。即以上論凡情八句頌已竟。

  次頌聖果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今論四句中初句云。
  極喜初心平等性
  論曰。前五識六識章中。總依初心。為歡喜地。今又依初心歡喜地者何也。答 玄祖之意。先各識八句。頌凡情章。窮盡生滅門意。始可頓露。三界唯心而成。夫唯心者。即真如門也。故前生滅門者。以知萬法。唯識見也。後唯心者。無少法得也。若直示一心當下了然者。即入初地位也。以至七地。入八地。乃用八種無生妙見。直入如來妙果地耳。
  無功用行我恒摧
  論曰。無功用者。是何地得耶。云何而不云摧法。而言我恒摧耶。答。夫無功用者。在七地中。念念無相。觀智未亡。今至八地中。頓脫無相觀智。永不生起。但智相雖脫。即無生法忍。見未捨故。雖我種脫盡。法執猶存少許。若頓捨無生。入法界海。普印分身。自在無礙。即我法二執。盡皆脫矣。始得法恒摧也。故此文中。只云我恒摧也。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論曰。云何如來現起他受用。而不云自受用。耶。答。如來本有自受用樂。由為十地菩薩機故。而現起他受用身也。又問。為是現丈六金身為他受用。乃至為現微塵相海之身為受用耶。答。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身相威儀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是故或現大滿虗空中。或復現小百億化身。或微塵相海。或現無盡身雲。此他受用者。豈可思議者。乎。若自受用身者。唯一真淨法界耳。此以上釋無漏果章。以結上凡情及無漏果。一大章已竟。
  △問。七識已明。未知八識幽微。即云何知之耶。
  答。梵語阿黎耶。此方云含藏識也。以能含藏諸法及種子故。諸法者。即根塵器界。又能含藏善惡無記現行及種子故。是有財釋耳。又名無沒識。以六道輪迴中。不能沒故。
  因 玄祖在八識中又頌十二句云。

  第四八識頌中又分為二

  (前八句凡情章。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今論八句中初句云。
  性唯無覆五徧行
  論曰。性即三性中。無記性。以不與前七識中煩惱俱故。又平等中無違拒故。以因通善惡果唯無記故。又八識內見分無分別故。故內識見分。即五識外見分故。所以五識緣性境時。成現量無分別境者。此也。
  又第八識。只能含藏。不能執藏。故前七識。念念熏為能熏。八識。念念受熏為所熏。故七識。善惡無記三性種。而能收藏八識中。作引業種子也。有無覆性者。前已論過。云五徧行者。總與念念八識相應。以至四空天處。尚與五心所相應或現或不現。如云。非想非非想也。此矣。
  界地隨他業力生
  論曰。界即三界。地即九地。因八識中引業種子力。而引至于欲界中。五趣雜居地。又引至四禪四空天處。故第八識被善惡引業種子。引至于三界九地。各處生者。總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