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痛哉。
  次論四不定心所者。一尋。二伺。三睡。四悔。由或成善。或變成惡。故名不定心也。
  云何名尋。云尋者。或觸五塵境中。落于意識中。尋善尋惡等未定。以想心未準。故名不定。
  云何名伺。云伺者。由前尋想之境未定。復又推之。故用思力或成善。成惡不成思心。故名不定。故書云。再思可矣。始為定也。
  云何名睡。謂以欲善。誦經坐禪等事。倘遇神疲。故先養息。方可為善。或遇善境懈怠。不隨眾善。即名為惡。由善惡二境不定故名不定心耳。
  云何名悔。於先作善事。或遇惡友謗善成悔。或先造惡。遇善友訶責成悔。故名不定心耳。
  然尋伺二心所通六識。亦兼通五識及七識。不通第八識故言。以上十四個心所。屬意識收者。論釋已竟。
  善惡臨時別配之
  問。善及惡心所。云何臨時而配。答。所云配者。由無始所熏善種惡種。以七識收藏在黎耶識中。故今生觸善境。而生善現行。觸惡境而生惡現行。若生前未熏善惡種者。即今生遇善不生善。遇惡不生惡。名無記性也。故云善惡臨境時以各別而配之也。信矣。又復次熏者。有二義。一者舊熏種。即前論。義。二者新熏種。又二義。一是新熏。增長種現。二是以作當來種現。云新熏。增長種現者。如人未飲酒味。而不願多飲。故種子力。而未深也。以至彼人。勸之多飲。故熏習力大。每日不離飲酒心念現行。斯為種子力大。而熏增長飲酒現行。非別種也。而飲酒現行。復熏種子。故令種子增長。永世難斷。如飲酒熏習。增長種子。及現行者。而一切煩惱。愛財愛色等現行種子。累世增長不斷。誠可痛哉也。悲夫。若非如來大慈悲力。說此二十六個煩惱。現行種子。種種輪迴痛苦。豈能知其過患也哉。如是故諸修道行人。必須要念念修戒定慧及三十七品助道法等。及諸六波羅蜜等。始能脫苦者也(噫)。若不尋常熏習戒定慧等行。成種力強。至臨命終時。將何抵哉。所以云生死關前。半字難相救耳。總有孝順子孫。亦不能替得者。
  性界受三恒轉易
  論曰。性是善惡無記三性。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故。受是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又初來領受。去捨受。或云三受。或云五受耳。恒轉易者。以善種引之。而往人天善道。以惡種引之。而墮三塗。故云恒轉易也。
  根隨信等總相連
  論曰。即根本煩惱。隨即隨煩惱。共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及十一個善心所。以至五徧行五別境四不定等內外總相連也。前五十一個心所。各配八個識相應論者。俱從多分中說。其各心所者。兼與內外連應。
  動身發語獨為最
  論曰。問。云三業動者。云何以思業而為最耶。答。動身。以心思故。而能動也。發語。以心思故。而始發也。故今云。最強者。非身口強也。是思業意識。獨為強也。最也。然思有二義。一審應思。心未定也。二決定思心決定也。無改易故也。是故造善造惡乃至出世修道證果。皆以思業而成之也。是故第六意識最為強者。則可知矣。
  引滿能招業力牽
  論曰。前所造身業口業意業之善。未知成何果耶。答。招引業果。又招滿業果。問。云何名招引業果耶。答。由宿生所造善惡二業現行。以七識。收藏第八識中。成引業種。而引至現在招苦樂二報之果。若無善惡即無果耳。故引業者。因通善惡果。唯無記。善惡之先發華。無記者。是異熟華。以異熟果。不會造業故。又云滿業果。或生前好殺生。雖在人道。招引業異熟果。而短命。及多病報。不順六識願。若生前好放生。修慈念者。在人道中。而得長命及不病。招身強力報。以順滿第六識願也。故為之滿業果耳。故乃餘善餘惡等。可知世間之力大者。莫過于引業種子。以牽之于天道人道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或牽至往四禪四空處天。若四禪四空天報盡而引業又牽至于人道。倘造惡業成引。而引種又引至三惡道中報。故八識。如罪人。引業如差役。六道如各縣處。是故引業差役。最為強也。何則。八識依引業種差役。而各處成就報也。是故引業。最為力勇耳。又如人修戒定慧等。或兼修無生忍因。或念佛求生淨土。斯為淨業力強。而七識收藏在八識中。成就不思議淨業力。頓空五蘊之相。又能速至西方淨土。得證無生忍果者。亦斯引業種力也。非世間引業種。是出世。修擇滅無為力也。亦名引種耳。一章已竟。

  次頌無漏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今論四句中初句云。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論曰。既在凡情位中。云何而八聖位耶。答。以宿生中。遇最上大乘知識。而熏成最上圓頓之旨。力強成種今又重熏。圓頓之教。誠謂一悟。即一切悟也。是故我見分別種子。一斷即一切斷也。可不信乎。是故八初地時。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耳。亦但現行煩惱可斷。即微細俱生種子。最難斷也。故云八果聖地。猶是有現纏眠耳。是故初地至六地中。方斷盡潤生煩惱現行。及于凡情種子。以七地入八地中方斷。聖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