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准此經文。三乘同無性道故。名之為一。或三乘唯用無性道故。名之為一。此是等二時教。一乘乘說。第二時教後說故。又是會昔說故。此之一乘。攝論不攝存三根時。說於一故。是密意也。第四卷。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乃至如我。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准此經文。同一法界。名為一乘。此亦是第二時教一乘。觀自在菩薩。舉昔為問。故大般若云。若聲聞乘。若獨覺乘。若大乘無有別故。此之一乘。事即存三。就理說一。故是密意。二依顯揚論。六義說一乘。第二十云。問何故如來宣說一乘。答有六因緣故。一即彼諸法。就無差別相故。此同法界。二就無差別行相故。此就平等智。說前是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脫平等故。五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此六之是存其二滅。說差別位。為一乘也。三唐攝論云。論曰。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准此問意。明佛不共功德。有此問故。問異時說同一乘□頌。答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無性釋論云。依此密意。佛說一乘。二頌顯示。為引攝一類者。了知不定種性聲聞。趣彼解脫。方便引攝。令依大乘。而般涅槃。故說一乘。及任持所餘者。為欲任持其餘。不定種性菩薩。恐於大乘。精進退壞。故說任持令住。勿彼菩薩依聲聞乘。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謂真如。諸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真如。所趣真如。無有差別。故說一乘。無我等者。補特伽羅。無我同故。若實有異。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此是聲聞。此是菩薩。既無實異補特伽羅。故說一乘。解脫等故者。謂彼三乘。於煩惱障。解脫無異。如世尊言。解脫解脫。無有差別。由此意趣故說一乘。性不同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有差別故。謂迴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聞種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一乘□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謂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子。等授佛記。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此亦異時說同。非遮二滅。答不共功德問故。不說當也。若謂但意樂同。不當成者。舍利弗是退菩提聲聞。豈不成佛。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授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授記別。由此道理。故說一乘。雖引後經。義同前說。不違教時。言化故者。如世尊言。汝等苾蒭。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復依聲聞。而般涅槃。是故此中有別意趣。謂為調伏聲聞種性。所化有情。自化其身。同彼乘類。現般涅槃。由此義故。若聲聞乘。若獨覺乘。即是大乘。故成一乘。究竟故者。依究竟理。故說一乘。非無歸別。由過此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冣為勝故。佛說一乘。唯此論文。大乘得至究竟冣勝名一。二乘不至究竟。而滅劣故非一不同法華二乘。皆同佛乘。究竟名一。八種一乘。並不同法華。遮二乘滅。故知不是法華一乘。此八一乘。不攝深密經同一道。及顯揚第二。無差別行相。及同時說二乘出生。菩提心經。及大威德陀羅尼經等。皆是存二滅。教義同此釋。
  究竟一乘經論文者。勝鬘經云。二乘入一乘。一乘即大乘。法華經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又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又云。初以三乘。引道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歸一道。一道者。大乘也。諸佛菩薩。為眾生故。分之為三。法華論云。與授記者。有六種。應知。一者未聞令聞。二者說。三者依何等義。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釋。第六云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無二者。無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般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義說。應知。准此論文。所說四義。即是開示悟入。四種義也。釋第三依義中云。一大事者。依四義。應知。何者為四。一者無上義。唯除如來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如經欲開佛知見。令知得清淨故。出現於世。准此論文。即是欲令一切聲聞。自知當證大菩提也。非唯不定。此法華經。是未聞令聞故。即是第一記也。廣如論釋。二者同義。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如經欲示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准此論文。說聲聞[一/生]。當證法身也。二乘時不名法身。三者不知義。以此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知彼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出現於世。此如信解品。長者自知將死不久。窮子掌財。窮子不知財是己有。喻將涅槃。說餘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