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一乘佛性究竟論
 唐 法寶述

  

  一乘佛性究竟論第三

    沙門 法寶 述

  一乘顯密章第六

  梁攝論云。摩訶般若說乘有三義。一□義。二行義。三果義。二空所顯三無性真如名性。由此性故。脩十度十地名行。由脩此行。究竟證得常樂我淨四德名果。又引中邊論。乘有五義。一出離為體。謂真如。二福慧為因。能引出故。三眾生為攝。如根性攝。令至果故。四無上菩提為果。究竟至此果故。五三惑為障。除此三惑。四義成故。又云。乘有人法。有大乘人。有小乘人。法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轉方便乘。脩治正乘。故名救濟乘。又有二種。一了義一乘。二密意一乘。又有二種。一為定性菩薩說一乘。二為不定性聲聞菩薩說一乘准此論文。乘體以真如為性。為三煩惱覆故。凡夫二乘不能得見。以福慧因。除其三惑。引真如出。究竟證得大菩提果。此是正乘等。如其所求。為說餘乘。名方便乘。此即佛乘是究竟。二乘為方便。又法花涅槃等經云。方便說三乘。究竟說一乘。佛性論云。入[(肆-聿+(千/山))/壬]道已。生究竟涅槃心。為破如是增上慢心。故說大乘法花經等真實法教。准此等經論一乘為究竟。三乘為方便。
  問若爾何故。解深密經第二第四。皆云密意說一乘。又攝論等。釋諸經一乘有八。云為不定性。諸佛說一乘邪。答一乘有二。一密意一乘。二究竟一乘。有差別故。深密攝論等。是密意一乘。法花等。是究竟一乘。今釋二種一乘。更作二門分別。一述異。二引兩文對顯一述異者。於中有九。一存三破二異。二說時前後異。三說位不同異。四滅別道同異。五分同全同異。六有會無會異。七合三開一異。八為[一/生]勝劣異。九說義不同異。存三破二異者。密意一乘三乘。皆有究竟涅槃。因果俱別。同法界等。密說為一。如說羊鹿牛車。小大不同。皆是實有。轅相等同。密說為一。亦如江河海等大小不同流處各別同水等故密說為一究竟一乘者。如前說。門外有羊鹿車。破前所說。云無二滅。究竟同一牛車。亦如江河海水。流處各別。江河究竟。皆歸於海。此破前說有二滅也。二說時前後異者。密意一乘。起四十年前說。勝天王般若云。菩薩聞說一乘。即便信受。又云。世尊說法。隨眾生根性。是故分別說有三乘。其實一道。大集十輪經。第七頌云。我昔諸餘契經說。乃至我為勸進彼眾生。故說一乘無第二。大集經十六年說。會昔說一乘。故知不是法花一乘。又仁王經云。一乘方便者。不於二相。通達眾生一切行故。仁王即是三十年初月八說。華嚴二十三云。以法無[得-彳]智。知一乘究竟攝一乘無差別。以義無[得-彳]智。知諸乘無差別。以辭無[得-彳]智。能說諸乘無差別。又五十云。或有一世界。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智慧行有異。解脫無差別。猶如虗空性。無有若干相。更有多經。略而不錄。究竟一乘。四十年後說。法花云。此法花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准此經文。故知不是前說一乘。三說位不同異者。密意一乘。說如乳酪。如眾流位為一。究竟一乘。說至醍醐。皆歸海位為一。涅槃第十云。如佛說者。我今始知差別之義。無差別義。何以故。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未來之世。皆當歸於大般涅槃。譬如眾流皆歸於海。云何性差別佛言。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蘇。諸佛世尊。猶如醍醐。乃至凡夫佛性。如雜血乳。四滅別道同異者。密意一乘。說二乘位道等同。故名之為一。究竟一乘。說二乘位。實無有滅。與佛不同。至佛果時。方齊有滅。名之為一。五分同全同異者。密意一乘。人無我同。非法無我。解脫身同。非法身同。滅分段生死同。非變易生死。究竟一乘。二無我同。解脫法身同。滅二種生死同。故名為一。六有會無會異者。密意一乘。不會說二乘。為方便。究竟一乘。會說二滅。為方便。法花云。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七合三開一異者。深密會昔合三乘為一乘。一非三中之大乘。法花會昔開一為三乘。一是三中之佛乘。八為人勝劣異者。密意一乘。為鈍根說。究竟一乘。為利根說。梁攝論云。有諸菩薩。於大乘根性已定。無退異意。為此菩薩故說一乘。此同涅槃經云。不為鈍根聲聞說一乘。為利根迦葉菩薩。說一乘也。八種一乘為任持不定性菩薩。及引接不定性聲聞。即是為鈍根菩薩及聲聞說。又法花云。為信解堅固了達空法說。菩薩聲聞說二乘實無涅槃。堅固即是不退之異名也。所為說人利鈍不同。故知乘異。九說義不同異者。攝論一乘依十義說。法花一乘依四義說。廣如下釋。說義不同。明知乘異。
  二引文對顯者。先引密意一乘經論文。後引究竟一乘經論文。密意一乘經論文者。一解深密經第二云。乃至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乃至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