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二乘實滅。聲聞[一/生]等。不知大乘諸佛功德。自當證得。亦如信化城實有。不知寶所。知真實處者。如信解品。長者臨死。付窮子財。窮子自知財是己有。喻佛臨般涅槃。說法華經云。二乘無滅。聲聞自知當得成佛。亦如滅化。知其寶所。為真實處。四者為證不退轉地示現。欲與無量智業故。如經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又復入者。令得聲聞果者。入大乘故。此同勝鬘經云。二乘入一乘。一乘即大乘也。法華經以四義說一乘。攝論等八義說一乘。義既不同。如何是一。故知攝論不會法華。若謂攝論釋諸經一乘盡者。何故不攝深密一道一乘。顯揚第二無差別行相一乘。若謂攝者。八中何攝。攝論等中。尚不釋異時說同。一乘義盡。如何即令釋同時說一一乘。雖法華經不分明說。不度變易生死。度分段死。與楞伽不同。然同時說一。是究竟故。是真了義。
  問若爾與聲聞授記。即是了義。何故十法經等。說與聲聞授記。為密意邪。答法華論云。彼聲聞等。為實成佛。故與授記。為不成佛。與授記邪。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於無量劫。脩集無量種種功德。若不成者。云何虗妄。與之授記。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性故。如來依彼三種平等。說一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脩行功德故。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聲聞[一/生]功德未具足。准此論文。得決定心。信定成佛也。功德未具。同菩薩記。名為密意。非不當得功德具足。大般若三百三云。佛言善現菩薩。未入正性離生。不應授彼大菩提記。乃至佛言善現菩薩。未授大菩提記。法爾不應記說名字。准此經文。與聲聞記。名密意也。又法華經。第四云。新發意菩薩。咸作是言。我等尚不見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又十法經下文云。以佛性故。與聲聞授記。法華論云。決定聲聞菩薩記者。即是以有佛性因也。以未有必定持。圓滿持故。雖得近於發心。無二種持。及未見理與一切眾生無別。而別記故。名為密意。又指化土故。記應化聲聞故。皆是密意。如羅侯羅。已得羅漢記。當來世為佛長子等。然十法經。佛性因記。如不輕品。必成佛也。楞伽亦准此釋。又十法經下文云。若不信入無餘界。聲聞成佛。過桃一切眾生眼罪。准此豈欲說聲聞不成佛邪。

  佛性同異章第七

  梁攝論。略說法界。有五義。一性義。以二無我為性。一切眾生。不過此性。釋曰。法界在眾生。為眾生性在佛。為佛性在眾生時。雖名眾生性。望此眾生。究竟當成佛。故究竟是佛性。故眾生時。亦名有佛性。二因義。一切聖[一/生]。四念處等法。緣此生長故。釋曰。從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乃至佛果。皆因法界。而得有也。三藏義者。一切虗妄法所隱[雨/復]。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釋曰。凡夫二乘。為無明住地等。隱覆法界。障其真見。不能緣也。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世間法或自然壞。或由對治壞。離此二壞故。釋曰。無漏有剎那壞。無對治壞。有漏法有剎那壞。及對治壞。法界無也。五甚深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若不相應。自性成[聲-耳+卵]。故曰法界。有甚深恒沙萬德。與佛菩薩。為其本性義甚深故。若與相應。自性離妄。成無漏善。顯出法界。若不相應。自性是妄成染故。隱[雨/復]法界。若依寶性。有十義。廣如彼釋詳諸經論。明其佛性。小乘經中。佛未說也。大乘經中。說有佛性。然說理性。密說當成。多取法界五義。以為本性。如種子中述。如佛性論。應得因。亦名三種佛性。即是法界。因義。性義。善戒經。陰界六入。中有法性。是藏義。法性為菩薩性。是性義。亦名種子。是因義。瑜伽地持。亦准此釋。雖少有異。同一文故。大般若。福德智慧。因法性起。是因義。瑜伽論。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出世法。亦是因義。楞伽勝鬘經。如來藏是藏義。如來藏善不善因。是因義。如來藏經。萎花[雨/復]化佛等喻。是藏義。如來德相。是甚深義。華嚴經。無相無[得-彳]智等。是甚深義。說能生客性。是因義。名為佛性。是性義。起信論。義有三種。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體大是性義。相大甚深義。用大是因義。涅槃經。第一義空名佛性。是性義。一切諸佛。阿耨菩提中道種子。是因義。聲聞緣覺。唯見於空。不見不空。是藏義。說佛性常。是真實義。名為智惠。是甚深義。五義雖殊。皆是本性。總即皆名本性。別即五義不同。性略有三種。一體義。二決定必得菩提之義。三因中說果義。體有二種。一理。二事。理體即是法界。有三種性。自性住性。即三乘無別。二引出性。三乘明昧不同。三至究竟果。一切眾生。悉皆同也。事體即是三十二相。十力等也。決定必得有二種。一理。二事。由有理故。決定必得常來佛也。由有心故。脩習事性。成堪任持。決定必得當來佛也。因中說果有二。一理。二事。理因性者。一切眾生。皆有應得因也。事因性者。謂未得阿耨菩提。善不善等。遇種種緣。脩習三乘相應善等。佛及二乘。皆有理事二性。理三乘性。一切眾生。皆自性住佛性。皆自性住聲聞獨覺性。若事性。即眾生有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