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可別觀。初龍樹下。明觀意。論通大小。因緣為宗。故今引之證通。觀論師下。辨謬。
  今言下。破謬。凡云宗者。別顯宗致。二諦語通未足辨別。言何品者。以論通意破無別宗。況遍諸教豈獨論宗。而皆破盡者。論中諸品皆破為名。如云破六情破染染等。品內觀法破皆盡淨。六情是俗破即名真。故知二諦非論別宗。
  論初下。正示。論宗則通別皆別。故不同舊。捨別從通。北師下。重斥。縱語因緣全迷通別。指傍指救。宗旨不成。故論後文傍申小義以救小宗。故論云。已聞摩訶衍竟。今明二乘義。況於前文小是所破。如何所破用立為宗。
  佛去世下。出論觀意。佛在根利廣觀非宜。佛去世後多迷緣起。故廣破緣起以為觀法。次明今文。依論觀法十乘入道。廣破修發二種計相。
  次思議下。初境中思議。正用大經觀因緣智。正當今文四聖法界。圓在思議。進退比說前六可知。聲聞中云七種學人者。三果四向多生欲色。亦有無色那含。具如前說。下智且以聲聞攝。當教中因位三乘通教。緣覺亦復如是。次明中智。云結業盡不盡同前者。緣覺無有當生不盡。既攝三乘且通總說。須判聲聞盡等同前。
  次若轉下。六度菩薩經中通漫。總攝三乘。今從心異與小共。又為成十界。則三菩薩別為一流。雖俱發心所期又別。故今復離三位釋之。此六度中雖云般若。終成伏惑通教菩薩。云轉等者。空慧已成。般若度竟。又云轉行有為六度者。應云五度。但通說六。亦可轉事成事。即生滅智。菩薩語通。未斷同前。以即空慧導於五度。逈異事度。故云福勝。以因緣故報生亦勝。不及別圓。復名為小。應云八九地前。何故云六七前。八九是斷已位。六七正斷位。
  次若轉下。上智轉見思等三為一切智等三。但至行向者。且讓證道同於佛界。為存次第。彌在地前。言同前者。住中同前斷見思位。界內塵沙同兩菩薩。界外雖別。且從通論。若轉下。明上上智。先明上觀為不思議境之能觀。
  次重釋不思議境。初總立三佛性。次若通下。辨通別。雖有通別。共成圓義。通謂支支皆三佛性。次若別下。別對三性。
  何以故下。判別對意。道即是德。故別對之。若爾。何得有通。答。別義復通。從理便故。故別對中三皆正因。次性德下。釋前三德。不縱不橫。初後不二。淨名下。證不二。生即佛故。故知不二。
  若五品下。判位。云未斷同學人者。同初果向。鐵輪同無學者。且一往以長別三苦輪對之。雖復變易等者。六根斷惑雖同。二乘生變易土。其處亦等。依正勝劣不異二乘。五根屬福。故云生福。內智功用從初永乖。釋論下。證二乘人變易身劣。根鈍即五根劣於六根。若別圓下。明勝前二教。此即聖位。不與前同。證道同故是故合說。仍順教道立本別名。
  若三賢下。證聖因位始終皆勝。故前明別但在行向。初地已上入圓三賢。是故約證不分別圓。但語三賢十聖位耳。
  若最後下。次明果位。先明三德。次三涅槃。淨名下。證前善惡成方便淨。善惡是縛。即縛論脫。惡中舉極。故云五逆。
  復次下。對不思議十如十境等。及問答料簡。顯前因緣。三德難思。初對十如有兩重者。以由因緣有兩因果。次對十境者。通論十境皆十如理。今從名便故復別對。文雖別對須在一念。
  次十二因緣下。不攝入一念。華嚴等者。經但云具。不云十界。只是語略。凡諸大教云一念者。例皆如是。
  問十二門等者。釋疑。緣謂因緣。法即所生。因緣生法悉皆無生。以論中問而問今文。今文處處云在一念。論問意者。為在一念心。為在多人心。為在此等一念心耶。
  答中初總答者。多人一人。於今一念悉皆具足。雖多人心不出百界。百界一念本非一多。次引大品以釋相即。諸法趣因緣。因緣即一念。因緣是百界。一念皆具足。今說下。飜前難且直爾云十二因緣者。指向兩經並云一念具十二緣。其實經意正云十界。
  復次下。定前一念以成觀境。故今即是一念禪心。而觀境故。簡示云不同妄念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乃得名一多相即。
  譬如下。具足須如陰境三喻。故指法華安樂行等。
  真正下。次明發心。約前一念而分因果。為弘誓境。故簡生等三假名義。當別教故也。次引華嚴者。三教皆是菩提心魔。
  約此下。正明發心。約一念心生此十境。遠飜此境以起弘誓。次安心中即是一念十界。三道苦即法身。非止非觀。業即解脫止也。煩惱即般若觀也。二即法身而寂而照。
  次破遍中。文雖寬狹。不殊陰境。此文既狹。故即橫竪而推一念。
  次通塞中。亦寄於次以論不次。出假文中云不通不塞者。不通只是塞。不塞只是通。次於番番下。撿校三假等文。亦寄次第。
  道品中。亦先道品。次三空。初道品中初明念處。作通別兩番。初番文中。身念已云十法界竟。下三但云一切十界。皆具四念。故名為通。
  別中又有三番不同。初番闕受念。應云無明行名色生死。愛取有支中受陰受念處攝。然別中兩番皆具五陰。取義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