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等者。明請所指心住。色住何所須請。色次。次舉喻中。報命如佛。我心如業。又報命如色。業如大悲。我心不息。願佛住世。變化亦然。莫不由心。
  次隨喜者。喜前諸佛住世。過去下種。現在重聞。得成熟益。或現種當益。皆因法輪。故我隨喜。隨喜乃是生福中最。不得不為。如賣買等者。論問。云何以隨喜過二乘心。論答。以此隨喜迴與眾生。觀眾生具正緣了等者。如常不輕。觀諸眾生具足三因。我今敬其正因。正因之中三因具足。況無始時誰不曾聞一句一彈指耶。毒皷者。具在大經。如以雜毒塗皷擊之。若有聞者遠近皆死。聞破無明名為近死。但成種子名為遠死。諸經諸味皆有斯意。法華隨喜法等者。隨喜品中校量聞法而生隨喜。故云法也。大品隨喜人者。經云。若聲聞人能發心者。我亦隨喜。喜彼發心。故名為人。迴向者。以隨喜福施與眾生。共趣菩提。言施眾生者。福因不可與眾共。期心在果。故云共也。若因與之。將何以為菩提之因。如迴聲等者。論問。菩薩勝二乘何足為奇。答。不以功德比之。但以隨喜迴向心比。如巧匠指示倍得價直。聲聞自行如執斧者。不取等者。釋上也。不取苦。不念集。不見滅。不得道。皆無所得。名不分別。如是方名正迴向也。實相無取乃至無分別故也。能迴向至不生等者。能謂能迴向心。所謂眾生佛果。亡能亡所。所迴之法無不歸實無已。今當等者。三世推求向來之心皆不可得。如三世諸佛所知等者。佛唯實相而為所知。種智佛眼為能知見。唯此及以弘誓萬行是佛所許。是名真實等者。如向能所及以所許方名真實。非向權果。權果虗妄。此即對破藏通所期。非下中上。故云最上。即圓教也。則不謗佛等者。計於佛果以為四句。皆名為謗。非苦故無過咎。非集故無繫著。有道故無毒。有滅故無失。故當依此而為迴向。何但等者。以懺等三及後發願。皆准迴向。依無作諦而懺悔等。方見罪性乃至發願弘誓平等。
  次發願者。初釋名。云如許等。券。契也。御。待也。亦名至盛。物者。如四弘中。初二為惡。後二為善。遮惡為遮持。持善為總持。以誓願火竪諸行坏。四弘為總等者。一切諸願以四攝盡。法藏等者。觀經.悲華竝云。彌陀因名法藏。於自在王佛所聞說二百一十億佛剎發願。觀經復云。為欲攝取諸佛土故。發四十八願。發已地動。為佛所記。大論問。菩薩何須發願。答。若無願者。如牛無御則無所至。若爾。無願不得報耶。答。雖得則寂。華嚴者。具如新經。十四梵網十大願等。今五悔中義兼總別。
  今於道場等者。結意。勸請等者。亦先云懺悔。破於三業遮性。文闕義足。昔謗今請故得翻之。昔嫉今喜有何不破。言諸有者。昔不知出耎但在諸有。故二迴向皆非流轉。亦應云發願破耶。願在前。
  若能下。正明圓位。於中初更辨五悔功能。近位遠果莫不由茲。文引初品。乃是四信。初一念信解。雖現未不同二處。義故得互引。然初品唯觀。二三加助。第四涉事未能廣及。第五純事。事即理故。復能等者。良由斟量觀道生熟方可造行。使進趣有方。不同今人。或苦筞亡形。或端拱持理。具如前來。事理合行即當宜也。五品行相。疏文委釋。
  四念處中以擬三藏五停心位。何者。以隨理除於疑散。以讀誦除於雜求。以說法性法。悉以六度除迷理愚。以正行除於事障。若爾。通別云何。答。別但以定慧停心。通須見五如幻。
  復次下。更約陰入位明。前雖唯圓。今通諸教。五種人者。果地二乘及以後三或斷菩薩。此後四德既對似位。爾前盡以三菩薩攝。
  次十信位者。由五品圓伏。故麤惑先除。立此一位。以諸論中更無十信。斷見思者。委釋具如圓四念處。今但釋初信而已。菩薩戒疏乃以十乘橫竪對之。今文少不次第。如彼應知。
  次入真位者。彼四念處及菩薩戒疏委悉明之。然聖位不濫。非凡所觀。故諸聖位但出功能。
  第九安忍中有法譬合。法中云爽者。明也。譬中云鋒刃。復以飛霜喻於鋒刃。聰善於聽。心敏於事。叡者深明也。鄴洛禪師者。鄴在湘州。齊魏所都。大興於佛法。禪祖之一盛化於茲。護時人情不彰其號。武津者。南岳陳州頊城武津人也。臨終之時。有智顗師諮疑禪要。師因為說十地法門。驚異心目。智顗曰。恐師位階十地。師曰。吾但淨六根。所著願文現行於世。然此四釋將對三術。此應不然。今引意者。誡於後學。善須決擇。勤勤不已。四度言之。大師指南岳為高勝人。垂此嚴軌可以為鏡焉。
  次引大論者。論禪度中問云。菩薩應化人為事。云何自靜棄捨眾生。答。身雖遠離。心不遠離。如身病喻(云云)。至六根淨等者。此語初依最後極位。大經云。具煩惱等。大象等者。今以久行名為大。不同前文以三祗為大。捍。衝也。格字應從土。禮云。發然後禁。不可捍垎。注云。捍垎者。堅不可入也。前既以五品為小象。今須以六根為大象。既離界繫。違順無施。道種智力如日照世物。無始苦猶如長氷。機熟獲益名為自治。
  若被等者。令觀法散滅名內侵。使諸行破壞名外盡。蠧者。害物虫也。言三術者。如上所列。一莫受。二縮德。三萬里內。三術者即空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