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是智故。故云得。得即是假。無得即空。得無所得即是中道。諸菩薩下。作論申門。天親地論。法性成自。餘三准知。中論申空。餘三准知。若得門意。四性起機。則無所牟楯。牟字應作矛。兵器也。應作盾。傍牌也。如楚有貨矛盾者。言自相違。
  若用下。依門中悉以修止觀。經論下。功能。如此下。明門中觀行功德允合也。
  問下。料簡。初問者。二既相即。應俱破顯。答意者。雖俱假立。終無並住。雖無並住。無明在故。假立二名。法性生時二名俱泯。次問者。既二法不並。何故相即。應立對門。文且一邊。所以不更論一邊者。欲於迷示理故也。答中二喻。初喻意者。具用二對。如為不識。一句冠下。二句約人。各迷故須互示。從一人說終但一邊。恐迷氷水。更引珠喻。何者。氷水二法。以互相傾。易生別計。故舉珠體勝彼相傾。故水火珠過緣生二。雖從珠喻。應存氷水。合喻可知。
  次位者。初釋修證存次第故。故用地前為二方便。至初地已任運遮照。故前後遮照以為登地方便。
  次修下。斥權。先立三人。即通八地。別人初地。圓人初住。
  若別接下。明通八地。被接者知。方乃得云。七地論修。八地論證。若第三卷從下根說。故八地聞中。九地伏無明。十地破無明。此中中根上根亦可四五地接。教多從下。其位定故。
  如此下。斥於通別。雖即亦破無明。權說位高。是故須破。初心不得修乾慧者。問。通人乾慧初心得修。何故斥云不得修耶。答。舉劣況勝。當教乾慧自有三賢。初心且令修五停故。自望念處亦未得修。次斥別位者。初立信心經六十劫。豈可得論迴向修中。
  次今明下。正明圓位。初文五品。引法華經。釋成三觀。空坐中衣假室。復以定慧助釋衣等。座畢竟故空圓。衣寂滅故中圓。室慈大故假圓。又皆云如來。故三皆圓。即相似位。
  見鶴下。譬。大經云。見有二種。一相似見。二了了見。故以見鶴名相似見者。如眼見色觀。故以見鶴名相似見。了了見者。如眼見色觀行尚見。況相似耶。次引例。可知。
  今五品下。正明中位。次引華嚴以證初住。六根位中破界內盡。且名無餘。進破無明方過牟尼。三藏當教全無此義。故無明破。約教云過。
  始自下。顯觀功能。不待等者。斥通七地。何暇觀喜。斥別初地。故楞伽云。菩薩住如如已。昇歡喜地。如何七地同二乘耶。自教相違。未曾疎理。
  前教下。正判。教彌實。位彌下。教彌權。位彌高。故通八地。別乃初地。圓則初住。法華下。引證。方便證權。實事證實。
  復次下。更歷教判。前尅入中。列三雙流。今通從名。故兼三藏。故三藏教。空有中名。位在佛地。
  雖言下。明圓實位。次舉譬。次例釋者。若例入禪。應多品數。前兩觀後等者。次第至此。方應結逼。已如前述。
  今中道下。結成二空。無明結前初番。法性結前次番。不依等結前第三。不依四句。性空無猗。無著相空。
  次引淨名。具二空故。故稽首禮。以空喻空。故曰如空。無復性相。故曰無依。
  次約橫門。初來意中。先法。次譬。從淺至深故云徑直。門門意等故名為齊。俱列意等故名為並。若橫等者。次說門意。橫竪雖異。無不見實。
  橫門者。次正釋。先列八不。一論具八。故此列之。瓔珞文同。一論下。指廣中論。下引論攝相。以二攝六。及垢淨等論。問。諸法無量。何故列八。答。法雖無量。此八攝盡。故知諸教名異。不出此八。論中自以初二攝六竟。問。云何須餘六。答。為成初二。以是而言。雙雙互攝。故今一切皆入無生。餘展轉入。准此可知。
  初云若無生門至亦如是者。將無生門中陰入互發十雙來入諸門。次若無生門下。是將十法成乘中初文。及不思議中界如三千來。此中存略。但云種種。
  次若生下。是將安心來。次若無生下。是將破遍來。今正是破遍門中度入。故文相最廣。餘者相從。此識有無下。是將入空文來。但是破見。餘者皆略。次若無生下。是將入假中知見假重數文來。餘者皆略。次若無生下。是將入中觀無明文來。次從自滅下。是將入中觀法性文來。從自待下。是將觀真緣文來。前文觀無明等。為自他故。前中道觀。攬前空假合為三諦。故今一一皆成三諦。前推無明文具有四句。今但有自生餘三句。略前觀法性是相續假。今所以云自他滅等。若云生者。對前不便。次相待文云自待者。相待四句亦作自他等責。
  次若無生下。是將結遍文來。准文次第。合在三觀後。故今度入。正在此中。次若無生下。總結。
  若得下。次明二經度入。初通明入相。於中先明無行。初云諦者。境也。智是依境起解。菩薩是發心安心。文破見等。是破遍。生死是通舉始終。行位等。即當下文。通塞乃至正助位。是次位。通攝安忍。及以離受。過此必能教。故云教也。次金剛者。初通引不住。次境智下。即是十乘。不住境智乃至見思等。略舉初三文來。無於破遍度入故也。不住初地。更引經中不住文來。地尚不住。以未極故。況復住於境智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