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體。權謀叵測。故以下。重牒前文。用方便結。令鈍菩薩法華入圓。是則彌顯善巧之功。寰中者。謂法界為城。法王所都。法王不偏。理性無外。受化會理名契寰中。若此環字。莊子注云。如圓環內空體無際。
  上二下。寄文殊外化以明權巧。毗舍離城有尼乾子。六萬眷屬。身子往化。皆捨之去。文殊化為異道師徒。入彼眾中。初同後異。彼弟子皆付文殊。用為說法。悉皆信受。五大精進者。佛悉起行。方名為大。若有勇健解髻與珠。故此勇健名之為大。
  不動下。引金光明。果精進況不為二邊所動。永不退入惡道。不失實相正理。方名菩提。薩埵。即薩埵王子。往為大法不惜身命。已名精進。今至果地起禮骨塔。復名精進。
  上兩觀下。重約賜珠。比決開權。明精進功妙。故佛輪正見小眾。莫不賞賜。前雖隨功。終歸解髻。一代利物歸乎法華。
  三正修中觀者。先且泛舉。雖知難觀。若直令觀中破細無明。凡尚不識欲界無明。故云懸絕。尚非四眼二智所及。豈肉眼能見情知慮耶。是故斥云非眼慮等。例如下。例易況難。引難從易。故舉二觀以況觀中。難則俱難。易則俱易。初舉真況觀真之時。亦無色像。推陰假漸似漸真。
  次以假況。恒沙三昧何由可觀。但觀於空漸明漸利。今觀下。次舉例。前但研二智。漸見中現二智之體。既是無明。觀此無明即是法性。自然雙流自然雙照。如竪說尚似非遙。況觀色心無非法界。故二智體並是無明。言智障者。有三番釋。初番。二智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次又此下。中智被障。故名智障。三又能下。能所相對。得智障名。至此卷末。具引達磨鬱多羅釋。
  云何下。欲觀中道先審觀意。云何得知二智非智。以觀審之。知非智相。既非智相理須觀之。次觀此下。正明用觀只是三假。一一假中皆以四句自他研責。初觀無明即成因假。言與心相應者。法性為因。二智為緣。與心相應名所生法。法即無明。故立無明為所觀境。此下用觀。四句推撿。二智叵得。問。若爾。應唯推無明。云何復與法性對責。答。中智望之。貶為無明。今未識無明。但推二智。法性無明自他共離。作此推時無明自破。
  作此等者。明能推觀。亦應結成二空等相。但是文略。遙望見者。如夜見杌。杌譬法性。人譬無明。故初觀時二俱未審。起四句下。合。既云起執。似初觀中。為成次第居二觀後。執故失中。故名無常。前見思等者。述所破也。不同前二。但破見思及以塵沙。今推觀智。即破無明。言金剛者。非二觀智之所能破。能破須譬龜甲羊角。觀破下。結名。二觀如文。此理下。不觀觀。
  復次下。明三止。初總明用。止與觀不別。略列而已。體是即寂。與前為異。如持下。引譬。觀無蟲水。見塵似蟲。而不審實。十住見性亦復如是。今全未見。義同不了。亦可用借前人杌喻。意亦如是。
  復次下。六十四番。如是下。重示四句方法之相。句即是門。由一一句皆能通理。為不了者施設多門。即以四句為能通處。非所通理。因能通處見所通處。故云因門。隨句見理諸句自融。諸句研試會有相應。燒名起執。具如前釋。
  次觀法性即相續假。雖觀無明。無明未破。有一分定。謂為法性。是故須推為從何生。此中先牒前法為所觀境。先法次喻。喻塵杌者。雙指前譬。前觀無明知非法性。故喻塵杌。今觀法性知非法性。所如塵杌。應須觀破。不了之想。具如破見相續中明。准前亦應成三止觀等。文略不說。
  如是下。六十四番。修觀法爾。故無餘途。三觀真緣。即相待假。初明行。相待為境。即觀法性無明觀智。初總立。應知此智未見中理。故知非智。推此非智待誰得名。亦有二待。望佛為橫。我當為竪。
  如是下。列句。若緣下。用句。但破真緣。共離自壞。緣在地前。故云無常。若從緣生。即從無常生。終無此理。若其諸佛及我將來。是真修者。真不名修。
  釋此下。寄慈辨失。真自下。正判。四句觀成。橫竪俱無障亦叵得。
  何以故下。釋無明體。何故叵得。待智故有。智無故無。所觀既無。能亦叵得。
  若執下。辨失。初明是障故失。次若不下。不執故得。以能通故。成門名得。
  若得下。能契於所。所亦成得。四既無四。一亦無一。此中闕六十四番。
  若有下。次明化他。問。前之二觀亦應化他。答。自行未滿。所謂下。別釋初緣修。有法有譬。法中云無常等者。如前所說。前為破故。故云不應。今明隨機。語同意別。無常望常。無常是他。故大經破外道中云。汝法中因常而果無常。何妨我法因雖無常而果是常。故可從緣而生於真。
  又云下。譬他生。伊蘭如無明。旃檀如法性。故闍王自述云。今我得見從伊子生旃檀樹。旃檀樹者。即是我身無根信也。法王性種自也。從穀生故名之為種。糓種不變故名為性。從我心生。義之如種。無始不變。故名為性。不同從佛。故名為自。次因滅等為共者。由自法性。乃外觀他。故名為共。或言下。離非內非法性。非外非緣修。一一句末皆應結云。得是智慧。無得等者。結前觀成。以成離性。故云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