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約真諦。先出文相。復先明凡情未破。見位此位尚未入真。況不次第。入實。初獨舉見。意已兼思。故此次文見思並舉。
  次略引三譬決者。所觸不同而生各見。如計佛性五陰不同。離此都無。各計成過。是故總文不即不離。不即故凡非不離故是囈言等者。囈夢說刀。刀名雖同。及責形色。都非刀體。故王笑之。全非我刀。故知但是所計不等。貝粖非乳准此可知。故破見思適但是入空。
  就文字等者。說意也。文但入空。故云如此。意本圓極。故曰不然。見思下。正出文意。教權理近。別語見思。理實見思全是法性。豈見思外別立無明。故但依理達為法性。通約名等。五即論遍。別約分證。究竟方遍。
  次出假。亦先示文相。次顯文旨。故云亦爾。文相須在法眼論遍。
  六根已下。次論文旨。文旨雖即。不次第破。麤惑理教數任運先除。故相似位一音遍滿。佛現身中。此即不思議假之氣分也。
  障通下。約中示遍。中理本遍。故宜文想。直指無明為障妙假之神通也。然雖無文相。既別對無明。及在二觀後。復似文相次第之意。
  故舉要下。更總明之。故觀見思即見法性。豈有三觀前後次第。
  前觀下。示遍意。結遍之文。末應在此。恐迷二觀。觀法重沓。故於此示見思法性。此即第五節示文旨也。
  次正釋。即四門不同。先臨空假。次舉入中。攬前對今以顯圓妙。生不生等者。牒前入空。即不生生等。是述文旨。自即等者。更引自他對顯空假。空假只是自他故也。
  次牒前假及今入中。比空可見。三既相即。純成妙三。此第六節示文旨也。意雖若是。還須附文。故今釋復更開為四門。初明觀意。於次第中重申文旨。次第雖即在二觀後。文旨即是麤惑先除。故約數搜求。令盡文旨。今了三教未涉圓融。三藏可見。次通教中。初明理同。故無別見。雖無等者。辨有名無實。亦得下。簡後非初。次別教中。初約諦離合。知而未觀。且辨異前。無知為本。照此下。明真可為中。縱容有理。如眼等者。更以譬標真因分齊。云何下。釋。雖期心本。眼暗故穿傍。傍實無眼。如中出邊。先治眼暗。如或先除。況謂正為傍。三諦俱假。例如下。舉例。方便如二諦。見諦如見中。次圓教中。有法有譬。初云破兩惑者。故知圓位即生可獲。故南岳恨領眾太早。
  次譬中。先以兵譬能所。次以治鐵譬能。器械譬止。身力譬諦。智謀譬觀。今應皆譬圓止觀等。一日譬一生。兩鐵者。約教說之。故云燒治。
  次修中觀緣中。初正釋五緣。緣名同假。其意大異。假中五事為出假緣。今為具五故修中觀。
  次釋中言無緣慈悲者。三慈具足乃名無緣。此慈下。結成三諦。文在大經梵行品。初云慈有三種。一緣眾生。如父母想。二者法緣。見法緣生。三者無緣。不住二相。大論明悲。三種亦爾。
  上兩下。比斥。共藏通故。慈若有等者。梵行品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此慈非是二乘境界。准義皆非諸偏境界。二乘全闕故且對之。歷一切法皆云即慈。慈即如來等。
  手出師等者。此明慈有折伏之用。提婆達多教阿闍世放護財象欲害如來。如來舒手現五師子。實無師子。慈力故爾。舉石空中等。亦復如是。如礠石等者。此明慈有攝受之用。猶如礠石。任運能吸鐵。火燒薪。葵藿隨日。亦復如是。如水生火等者。明慈有斷惡之用。水中生火。水不能滅。故因二觀所生無明。二觀所不能滅。次以枝葉譬前二觀所斷苦集。次以燈炬譬前二觀所修道滅。次舉二譬以譬無作。
  三求佛智中。初明佛智。智必有眼。故兼明之。智即能顯。能顯既廣。所顯必深。深竪遠橫。眼智覺了。莫不同遍。從因至果。究竟具足。若修下。以譬兼合觀功能也。目足者。譬圓解行。到池等者。解行所至。飲服等者。親食理味四德之水。水性不別。有冷等殊。佛性無別。有常等四。見池等者。池。涅槃也。盡果德邊。佛性底。名見池相。見法橫周名見方圓。見理竪極名見深淺。體權識實故云方圓。四即不同。故云深淺。見即佛眼。飲即佛知。知見體一。池水不二。法性無染。名為清淨。
  四學大方便者。初通序依體起用。無謀等者。大智也。不假先念故曰無謀。住首楞嚴大定也。
  不可思下。總歎智定善巧功用。即體內方便也。示空中風者。風界無色。亦令可見。火不能燒。由中方便。為此用故。學於中觀。
  如彌勒下。寄於二聖以顯善巧。淨名居士雖俗中長者。而一生補處。受折嘿然。為成諸天圓常之機。自非善巧。安有斯能。是二大士槌砧更扣等者。彌勒用權而隱實。居士談實而弊權。彌勒以說不退行之槌。扣淨名之砧。淨名以呵一生補處之槌。扣彌勒之砧。互為砧磓。為成器皿。故得法忍由聞菩提。令難悟者。難悟之人悟偏尚難。由聞菩提得無生忍。若非二聖磓砧之能。安令天子妙位斯在。
  又如來等者。寄佛化小以明善巧。且寄漸初以立化事。一往稱為不即說大。四時七教盈縮不同。無不成令歸乎一極。乃可名為大巧方便。是故下。更述化意。種種方便意在真實。更以等者。述用權意。佛智等者。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