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鈍。所治各別。
  佛初出下。合神農。後代下。合華他。釋論下。引造論意。菩薩下。請加。
  三授藥中。先總舉藥病。眾生下。別明法藥。初世法中。如孔丘等者。制禮作樂。五德行世。禮樂前駈。真道後啟。元古等者。佛教明劫不須此名。且順此土化初以說。我遣等者。清淨法行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天竺指此也。准諸目錄。此經疑偽。文義既是。惑忌失譯。像法決疑等意亦如是。如涅槃後分。本在偽目。至唐刊定。始入正經。大師初依。不應錯用。
  次出世。與上上合說。仍離為四教。是則藏通即出世。別圓即上上。故消前。又須依四教四門四悉。下中等名即四因緣智。初明佛。雖是下。菩薩造論。餘三准知。以樂聞等。對悉下去。但作二段。先四悉。次作論。縱無偏申。或兼或具。比望可知。
  十六門等者。門門各有四諦故也。門門各有菩薩申經。即是出假之心意也。
  隨類音等者。出假赴機名一音耳。一雲亦然。表無私耳。雲現身也。雨說法也。見聞莫不蒙潤故也。若全依次第。豈能授圓。
  次明入假位者。初位意。若專下根。則凡夫望崖。如入空時。見思重數。行位長遠。大小諸行經劫累生。故云迢逆。故知諸教下根難致。上根之位一生可到。尚會中理。況出假耶。是故須述諸教位別。
  三藏中先二乘。次菩薩。初譬二乘人。一去一住。住者譬退。行人下。合。次明菩薩不待經時。故云一轉。
  但佛下。正釋二乘及鈍根菩薩。並至法華方運大悲。名為出假。若七地下。引經以斥下根住空。故至七地。已齊羅漢已墮二乘地。故以大鳥為喻。論文自合。鳥菩薩身也。身大者多修六度。無翅者無出假方便。須彌者。三界也。虗空者。無量佛法也。未應飛者。功德未滿。從菩薩三脫。遊無量佛法。而欲退沒。則不能作佛。若死。羅漢也。死等。支佛也。痛惱者。失菩薩本功德。大師隨義。今為兩釋。猶未死故。故名為等。故方便及斷見位。即兩處死等。
  如人下。顯法功德大。先序所治病。重言五欲者。但通舉不男。如二乘根敗。閹者。掩也。閇。皇家門。
  華嚴下。舉勝況勝。唯至法華。得記生喜。遍尋法華前教。不見二乘作佛。及以如來久成。問。若方等不記。何故楞伽。大慧問佛。如來何故授聲聞記。佛答三意。一為入餘界者。二恐菩薩更求聲聞。三變化佛非法性佛。雖有此問。經無記文。尋三記意。豈同法華。
  又闡提下。更以涅槃對辨故大。障去餘儻。不難別教。可見圓教。六根下。出假名同。功逾十向。中上可知。初心是五品之初。故引大品。五品亦得觀行坐道場也。更約六即。良為此也。
  初問者。以空例假。謂情下。答亦有三根。以例出假。謂情上似中真下。情即外凡。似即內凡。真見道位。情入下。重釋上根。言觸人者。亦指外凡。皆觀之。故云觸人。恐濫爾。前故云非謂散情。
  若爾下。更難。凡云入者。須在益。次此有下。答。念處即益。何必真。次若益下。更難。退乃非益。不併下。答。雖非不退。亦併不退。設下。縱釋。設退能修。異諸散情。
  次問者。通別出假。必先入空。空心出假。假必即空。此二即空。與圓何別。答中列出三人不同。通雖即空。永不知中。別雖即空。後方修中。故此兩教與圓永別。從圓人下。辨圓異別。言能作者。非別教別。次釋勝別。文列五句。但成四句。初五同故。但恐文悞。應有六句。四句如前。除初句已。更加假中與空相對。即六句也。
  若爾下。難向六句。還不殊圓。何名為別。然下。答。若更同別。何名為圓。欲現劣別。彌易於勝。
  二明利益者。實益必在別圓地住。此是第四節示文旨也。所明真益豈非文意。次第假相其文須明。先總序真。應先明由。後云法眼。必非地前。指真分別為法眼耳。
  次應以下。以應格藏。驗非法身。三藏下。約教正釋。佛尚非真況復菩薩。約教當分。彼教無故。今欲比決。故且置開。應有下。且斥藏通。應有始終。對化言之。別教教道地前未說。況復藏通。別教下。正明真應。即登地去。見眾生病。知病根本。如人見水知水淵源。識藥內實知藥體性。印謂符印。以銅為之。使天下同。今用諸教與機相搆。是則無明為病源。中道為藥府。種智印無悞。真法眼不差。和光下。現身處處結緣。為利物始。機熟之時。八相作佛。見聞皆益。故名為終。次明圓教。若得下。對邪料簡。所以下。釋。權位長故。難濫不簡。以有漏等者。亦如氈多欲見如來在世之形。令魔為。現已偈歎。不覺作禮。大經四依品云。魔變作佛。相好莊嚴來向汝者。常撿授定其虗實。老子等者。彼經乃是道士王浮偽制。今且縱之。還託佛形何關道士。舉胡五印路阻途乖。變釋等者。具如釋籤。引大經文。尚非三藏五通者。亦依根本。無無漏故。無念處等。故云世智尚劣。三藏安比別圓。化語下。責奪。雷者。如陰陽發雷同生物。
  三結破法遍者。竪論應在三觀後明。亦是取意。此中預說。於中先寄三諦以意斥文。次舉要下。結示。初三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