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也。忽榮等者。如諸經中捨國城等。樵漁等者。樵如鄭弘如漁父。安貧自處故也。扣牛等者。非理造求曰干。輔佐王者曰相。如寗戚邀齊桓公。夜於城傍扣角而歌。歌最後云。伍官何時用汝為國相。負鼎等者。指事求利曰邀。伊尹邀相。常負一鼎而自語曰。若以我為相。如鼎調味。使天下無偏。專文專武者。耆好不同。俗古賢良偏好非一。尼乾經中此外道廣為嚴熾王說諸王性偏。
  次知重數中。文中不同。但依笇法。合之無失。應知文中有直爾數。有帶根本。合文。文皆有信等。正是出假。六十四番病相中云彼此者。以有望無。乃至無言。言深淺者。亦以有望無。乃至無言。性重亦然。一一重中皆有能治所治不同。展轉未破。故諸重起。此緣一諦此應從言四十里。既緣四諦。斷惑斷思唯緣一諦故也。二乘直入等者。明入假方便。須先分別。為後方便。諸教皆爾。所期不同。以分教別別修。各有法者。以止觀研之。況恒沙三昧而無別修。若從實說。略知而已。但專理觀。至六根淨。增修不難。五部等者。如善五部豈塞胸臆。五分十誦。曇無德.薩婆多.彌沙塞。
  次識法藥者。楞伽所列具如今文。初明世間法藥者。大經.金光明並云世法。即出世法。兩經語同。意有顯密。大經開權竟故得顯說。金光明但云世間。皆因此經此乃密示。大經雖云是佛所說。仍未云所說即是妙理。顯密雖爾。順次第意只是引文證世法藥。若除識意。無不為令眾生出世。以五戒為世法藥者。佛現方有。世即出世。故引五行常等。即是五戒。問。知病中但云見思。識藥中何故乃至上上法藥。藥病以不相治耶。答。似如所問。意亦少別。此知病等三。並是菩薩出假分別。況入空時。知見已後。出假時三藥治之。得差各別。言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謂經問。佛何故不四不六。佛言但說五者。治病義足。天地之根等。人持之五藏安。令成當來五體等。順世五常五德之法。煞乖仁。盜乖義。淫乖禮。酒乖智。妄乖信。反此即具五常五德。又五行似五戒者。白虎通具對五行五藏五根五方。四時等持之則俱安。故以不煞等防五根等不安故也。五經似五戒者。略如前釋。但此中開禮為二。不語春秋。又與提謂對義少別。易測陰陽等者。如孔子有三備卜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使詐者不行。欲知此法等者。如向所對未為善修。若通明三昧之力。委知身中具放天地四時五行。所知身與陰陽天地星宿等合。
  次判淺深。云漏器等者。禪法如水。心性如器。心行如漏。禪如彩衣。心行如雨。雨退失如色脫。
  次識出世法藥中。初通列中意兼兩教。具如玄文。增數中法列前二教是。此中人天亦可以三藏攝之。如增一中具有人天增數。欲各遍攝。雖至無量。要不逾二法。如即行者若能具足十重二法。方可論道。謂真俗.教行.信法.乘戒.福慧.權實.智斷.定慧.悲智.正助。若欲各論。雙雙無不收一切法。此中名相與出世同。義須入於圓別之相。如四念處.六念等文。文相自顯。餘並兼含。如八正.九想.十智等文。不可率爾違於深致。如九想中即以四見為汙穢陰等。如是五陰得觀而變名為不淨乃至白骨。即是見真。進至燒想實相無實。初後既然中間比說。十智並依此意消釋。但慎法比四諦等名。使不違所列。
  譬如下。譬知法藥之相。初總譬增數。以病不同。故藥增減。又世與出世。悉治見思。病差不同。言近意遠。
  入假下。合如文。
  又下別譬。初譬依於佛經以明法藥。皮等次第以對四悉。根等次第對信戒定慧。山海水陸以對四門。門門各有四悉信等。四方土地以譬四教。皆有如上四方等也。四方各有山海水陸採掘乾濕。通譬各有權實真俗定不定等。定如頓漸。不定秘密。不定菩薩於彼定不定等。用與不用。苗如採用。根如掘用。權為苗用。實為根。根苗各有乾濕不同。真如乾。俗如濕。
  又知下。明用藥所治不同。善知授法。適時不差。雖未真得。至相似位亦能似用。如第一卷或得不得是也。
  入假菩薩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初。通入諸教。舉初攝後並在悉中。故下信等略而不合。
  欲治下。明法藥體遍。大醫者。別位在行。
  又大地下。譬開權藥。皆依實地。隨病不同。地無分別。法藥下。合。文似一即多。正當多即一。若未開權。不說多一。觀合大地。止合大河。又如下。以諦合者。是所用門故。如前三藥皆是於諦。故云種種。
  湯飲等者。譬治異。各一止觀。故定慧是道。道即攝四。定淨慧飲生滅二。定吐慧下無生二。定灸慧針無量二。定丸慧散無作二。以教釋喻。使與法會。入假下。合。先合四諦。苦集不同。集諦也。苦家集故。若果不同。即苦諦也。道滅如文。
  種種下。合。止觀具四。四諦設治不同。故云種種。
  復次下。出假菩薩。造論通經先舉譬。所以下。釋。初云神農者。皇帝時醫。華他者。列傳云。譙人心。解分劑。不假秤量。扁鵲者。越醫也。神農如佛華他。答如出假菩薩依經造論名為作方。
  次釋中鄉土等者。譬中邊機別。人有等者。利鈍根也。論公皆爾。儜。病也。食為病因。如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