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門體。體而論破者。此通伏難。難云通觀幻化。幻本不生名之為體。體則非破何故云破。答云體而論破。破名雖同折體永別。引論云火焰等者。證四門法並不可取。乃至釋第一義云。一切實等四句不同。四門入池等。並此門意。
  若不下。明門體離爭。
  問答下。與藏辨別。擋(丁朗反)。朋擋也。互撥互擋非門正意。亦名如實等者。大論作巧拙二醫譬此兩度。如針藥及因呪術。亦如草筏方再渡岸。聲聞苦行頭陀菩薩觀法實相。三獸度河。大經文也。三人如獸。真理如水。象雖得底仍分二別等。見空不空以分利鈍。
  次別四門者。大經下。辨同異。聞大涅槃等。釋籤中事相。次第等者。且如戒定及生滅慧。全如三藏。無生等三。異三藏耳。且從初說。故云不殊。此是大經百句解脫中文。彼文全是別圓門意。如來藏十喻者。題云方等如來藏。文雖有十。義但成九。以初二文同一義故。一如華合實。二如歲巖樹中蜜。三如皮[禾*會]中米。四如不淨中金。五如貧家寶藏。六如菓內實也。七如弊物裏像。八如女懷貴子。九如模內像若尼乾經十事整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雲中日。涅槃非有等者。非能名所名。故云非有。因俗施設。名涅槃有。既非色等。云何而言見妙有色。聞涅槃名如水酒酪瓶等者。亦百句中文。經云。解脫者名曰不空。如水等。瓶無水等。時猶故得名為水等。瓶如是等。瓶不可說空及與不空。非有非無門中云絕四句等者。意指中為所證之理。理尚無四。安有百非。乃至有門亦復如是。
  如此下。判得失。入地名見實。即是得意。地前名失意。准前三藏門。復一一皆明得失。為離煩文。故此總明。
  次圓四門。初辨同異。云何下。徵起。
  觀見思下。正釋。乃至引經證等。只是三諦互融。門無所壅。隨機教別設四不同。雖四不同。入者無爭。故四門後從。
  云何下。出互融相寄門。辨別一理無虧。
  所以者何下。釋互融意。一門即三故。初舉因緣。因緣即空。空即是假。假即法界。一門既然。諸門互入。
  如上下。結成無生。若爾下。開權。先徵起。引證等可見。若爾。只應引法華。何須引大品。答。二實不殊。引之何爽。況論關竟。還開彼權以入彼實。故知彼實即是今實。諸味皆爾。豈獨大品。
  上無生下。結用。門意依前。初用圓無生門。竪非竪故。具如竪破。開章之初。恐人迷旨。故於此中復示文意。即是第三示文旨也。若消文勢。不可一一見一一思頻談其旨。
  次明入假破遍。初明文意者。二乘不能。無大悲故。故知出假大悲為本。
  空中種樹者。大品經中譬出假相應於生死。善巧方便如空中樹。知病識藥。論引網明菩薩經。釋云是菩薩所說有能解者。得大功德。如空種樹得華得菓。諸法亦爾。不著一切而得菩提。出假菩薩亦復如是。
  大悲下。入假正意。
  次入假緣中云圓體哀傷者。他苦同己。非謂無緣。憶本誓者。思宿誓願策發令起。故引二乘以勵先志。利智應知。住空有棄他過。不習法過。善巧者。命智牢強不令假汙。精進者。無使一念生畏憚想。
  次引淨名三慰喻者。大師判彼問疾品文為三慰喻。亦名三觀。亦名三教。說身無常等。入空慰喻。以己之疾下。入假慰喻。今我此病等。入中慰喻。彼分入假。經文以為五意。今此全用彼經五意。出假即是空中中間。云中間。即是出假慰喻。經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即同體也。略如向釋。若論文旨方云無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依此中觀而利於彼。下四准知。問。自既有疾。何能彼。答。有二意。一四住雖斷。猶有無明。我無明尚爾。況眾生見思。二者以我昔苦愍彼今苦。云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第二者如布衣登極。知人苦樂。故引經云。當念饒益一切眾生。入空則棄他。入假則愍彼。
  次引憶所脩福等者。諸語意正明具於二嚴。命是慧命故也。不見中理皆名為別。以中理心巳四五故。
  次引勿生憂惱等者。觀起勇健心。若無勇志或墮二地。從空下。料簡。有法譬合。法與譬文。入空出假。及以利鈍。前後更互者。隨諸便耳。
  又法說中。乃以利根對於住空而料簡。五車事者。利智住空無四事故。故但對空而為料簡。故闕四事未必鈍根。具四事者未必利根。
  譬中身力如利智。膽勇如精進。餘三皆須有精進故。故且以進而喻於三。亦可膽勇總譬四事以對身力。即五事譬具足。何能等者。只是鈍根聲聞無五事者。
  今住空下。合五緣。還以向譬來此帖合。住空出假各兩種者。智對四事。次具緣者下。釋五事。具者若對前五。少不次第。五譬[(束*力)/止]足有。親如天性。即同體也。有約謂要約。即本誓也。有策謂奇謀。即善巧也。有力謂勇健。即利智也。有膽謂勇。即精進也。
  次入假觀中列三法者。闕一不可。故大經云。佛及菩薩為大醫王。何以故。知病識藥。應病授藥故。沉下曰墜。更互為迴。結業為集。墜墮為苦。苦集更互如旋火輪。產養育收也。畜應作稸。積也。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