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等名。大品亦爾。
  如此下。正申今意。既許別立。亦借別名名其別立。其如經論有斯義何。
  次明斷品少制果多。答可見。
  次問者。惑重教多。其義一也。既多制果應多立禪。禪防散故。答意者。亦由散多非禪相應。次問者。六七地前與二乘共。菩薩於彼何故立忍名耶。答中三義故。初引十五十六心例忍因智果。十五心內目辨因果未證果。因果俱國故。菩薩人於彼二乘因果俱因。餘二可見。
  次明別教破思位者。前為顯通。今目辨別復顯竪義。故次明之。問。章初無別圓。何故此中釋。答。前成入空是故不列。及論文旨故並明之。十行出假不復關前者。當別教位尚不關空。況後通藏。前不列者在於斯。次圓位中八九十信斷習盡者。習言不指塵沙無明。附界內故。故且云盡。例亦應云不復關前。以永別故却不論。引華嚴者。恐人不了麤惑先除初證初住。却望十信。故云界內習盡。
  次華嚴下。證初住位。近代皆云地前伏惑。云何消通住過牟尼。此是第二節示文圓旨。云何下。釋華嚴意。初文略釋。
  名爾下。徵。
  然以下。答。佛道屬於別圓地住。尚過二佛。先復菩薩。約當分說。
  復次下。辨同異。斷見思得名等別。此亦辨前破思假。佛位智用各別。亦是遙判教諸智斷。初文四教思智。若言下。判向同異。初文是當通教。三乘比望。
  若言下。以別圓菩薩比藏通二乘。同斷見思智用不等。亦可更云智斷俱異。即是通教不斷別惑。此中未論別惑。故不論也。又通三乘自相望者。亦可云智同斷異。正習斷異故也。
  問下。料簡超果。初一問答可見。
  雖不下。明果雖超。品位不失。如通人行豈無里數。次問者。利方名超。身子初聞三諦。何以但得初果。答者。大論云。聞佛與舅論義時。有云聞頞[鞥-合+(白-日+田)]說三諦時。或云七日十五日後得無學。此豈非超。阿難為侍者者。大論。佛求侍者心在阿難。如日東出而照西壁。至結集時為迦葉訶。始得無學。以羅漢人不合為侍。故自不取。
  通教菩薩下。一往且明不超。故云亦應有超。菩薩荷負故不論超。雖超不超。思惑須斷。
  超果下。分別。言本斷者。本在外道。世智所斷。隨本多少故今不同。本得非想定即是已斷。下八地思不名羅漢向而名那含者。彼有漏智力劣故也。若本得禪等。比決說之。或三兩品等。如前已說。正習盡者。三藏佛耳。
  圓人云最者。問。前云荷負。何以云最。答。望前名最。故引纓絡證超不超。彼經佛答敬首云。唯頓無漸。玄文判為初住者。亦是頓位。言無垢者。六即判之。淨名者。亦初住位。
  實相理下。第四句。
  三四門料簡者。初明門意。為通理故須十六門。又十六門同破見思。故於此後即更料簡。亦是為明斷見思所依。意在圓教。如破遍中簡餘。唯取圓無生門。餘三教門相從來耳。
  初釋三藏有門中。言俱隣五人者。陳如.頞[鞥-合+(白-日+田)].跋提.十力迦葉.拘利太子。五人元侍。故先度之。並是有門中人。頞[鞥-合+(白-日+田)]說三諦者。因見鞍[鞥-合+(白-日+田)]威儀痒序。問師是誰。師說何法。答悉達太子是吾師也。頞[鞥-合+(白-日+田)]為說諸法從緣生。苦是法。說因緣。集是法緣及盡滅。我師如是說。唯不說道。滅必有道。
  大論下。明用門者須善方便。所謂無著。諸門悉然。
  大集下。引得益人。
  次空門中是老死誰老死者。論引雜含責十二因緣中無明老死主宰叵得。故名為誰。即是人空。無是老死。即是法空。雖有法名。若望大乘但人空耳。
  須菩提等者。雖得羅漢。何妨偏長。佛從忉利下。獨不入眾。石室端坐。唯觀眾空。得見法身。法身者五分也。
  大論下。亦明用門。方便同前。盪(狄朗反)第三門。比說第四門中。言車匿者。佛在世時[怡-台+龍]悷難調。佛遣今依梵法治之。即嘿擯也。若觀境者。亦應云假無。同前非實法。有無俱足。故此雙非即是境也。觀者名觀。溝淃者。古來飜譯。方言未通。便以預流譯為溝淃。求那跋摩難斥爭競。自依有門入道得果。意云得道不由爭門。
  何故下。辨爭有無。論分大小。今通用之。順理必無。失理故爭。釋迦初值等者。俱舍云。於無數劫各佛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與論名異。彼此音殊。六度如第三卷引。論因則指釋迦等者。彼婆沙中釋菩薩義。明因指釋迦三祗百劫。明果則指彌勒當成。何以故。釋迦果已成故。須指因行。彌勒因已滿。是故指當果。觀因知果。見果知因。故諸聖教多明釋迦因及辨彌勒之果。龍樹難去等者。大論正明摩訶衍乘。故引婆沙等諸小乘中明菩薩義而廣破之。其教最權。何足可破。
  次通教四門。初有門云而有幻化。有門正體。如是下。結成。
  若言下。空門正體。如此下。結成。
  若明下。空有門體。如是下。結成。
  既言下。雙非門體。
  如此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