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外等六責之。言啞法者。外計以此而為正道。次三藏下。約佛法。又三。初正責。四教皆以四門通理名絕。次不可眾多下。況責。三為此下。明過患。即是見所生惑。第三十種責為五。初略標。重以十種四句外責之。故云更也。次十種下。列。直立四句故云一往。四上復四故曰無窮。如前釋。三假四句乃至複具等得悟者。從門得悟名門。為四攝屬者。四教各有有等四門。以句攝之。門屬句。言權實者。如云三教為權。圓教為實。各有四句開顯者。實外無權云何言出。不過法華故云齊此。滅後起淨故云失意。作論通經故有得意。三一往下。解。四若不下。結責。五前橫破下。判橫竪。始從外外終至滅後。故名為竪。
  今世下。第三離料簡中二。初斥偽。次釋疑。初文二。初斥邪人邪法濫正人法。次通斥一切凡夫。初又二。初斥人法濫真。
  次別出所濫之法。又二。初正明人法之失。次以九事比決邪正。初又二。初明邪人濫法。次引例結責。初又二。初以正濫邪。言惡魔等者。謂曾出家。破戒還俗。更作道士以滅佛法。又如大品。天魔亦作比丘。為菩薩說相似道。骨觀乃至阿羅漢法。何須生死受種種苦。報恩經云。賊住越濟。斷善根人受戒不得。正以破內外道名為越濟。濟。路也。越此二路故云也。偷安者。淮南子云。偷者天下之大賊。邀者。古堯反。要也。求脫無由。苟求平等。押商等者。平斗之本曰槩。以道士心木。平二教斗。終無是理。道入佛法。偷正助邪。押十二八萬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名摧尊入卑。以釋彼教。如法師著二教論。教唯有二。謂儒與釋。俗有九流。道即道流。若道立教主。則九流分九。如儒流中牟子.李思慎等。洞曉根源。
  次以道下。以邪濫正。舊注云。可說之道非真常之道。名亦准之。雖有真常之名。將何以擬三諦四德。
  次何者下。引例結責。
  諸法下。次以九事比決。又二。初正比決。次結責。初九事者。如道土李仲卿著十異。琳法師立十喻以喻彼異。文以七。復加威儀及以族位。一者理本不齊。亦損向來所濫之法。雖有無欲之言。言下無旨。徒置常道之說。說無所歸。無欲觀妙之言。欲妙不唯一揆。教相下。二教不齊。今略舉一不齊之言。然五千之文但去奢自約。自約自儉。守弱患身。豈可與夫逗大小用偏圓逆順化冥顯益同年耶。
  況以下。三苦集不齊。但略舉況。老雖患身去欲。未達患源。弊智勞形。不窮弊本。苦集增長。去道彌途。豈與夫捨三界繫。離三惑縛。具足三智。住三涅槃同邪。
  況將下。四以道滅不齊況之無作四諦。彼典無名四德。涅槃歸乎極教。本既下。五示跡不齊。滅理為本。應化為迹。
  佛以下。六相好不齊。
  佛說下。七化境不齊。先老次莊。佛說下。說字稅音。宣意也。非私曰公。[火*句]。明也。隱密私說。尹喜一人。列傳云。喜為周大夫。善星像。因見異氣而東迎之。果見老子。請著書五千文。若也齊於梵音遐被。何以五千授喜一人。又漆園不。述莊本迹蒙人也。名梁惠王同學。著書十餘萬言。而皆寓言。今宋川北故蒙城是其處也。現有漆園鄉。是著述軌軌遲貌。
  復次下。八戒儀不齊。
  如來下。九因位不齊。顒顒。仰也。
  次盲人下。結責。
  次復次下。別明所濫之法。又二。初正明外人濫法。次六句料簡。初文者先辨同異。前既已明多種絕言。絕言之前應多種四句。中論不生不滅即是別圓第四句相。即真中道正絕言也。故以絕言絕句外無法。如外邪絕欲破別圓。三藏破外三何所論。
  次問下。料簡。初問者既不許以諸句破論。謂為有著。於論起見。當如何耶。答分六句。本以中論而為難辭。故今亦以中論意答。論既兼含。總有四意。亦以四意對彼外人。復以四種不生滅見。對四教下正絕言故。有破等三雙不同。且如三藏不生不滅破絕言見。三藏絕言破不生滅。見相修相即准例可知。修中亦須以邪修正。相即須得當教言之。外外對衍有三六句。除外外已。復以教教自用。見與正行成四六句。又以藏對三。以通對二。以別對一。都有一十四箇六句。若論答問破邪。一箇六句即是楞伽。具有以幻破外。約通三教。准例用之。
  次通斥凡。又二。初正斥。次明見破由觀功德。初文者。一切凡夫無非見也。魚王等者。此二若行皆多隨從。
  次當知下。示見過患。明觀功能。於中又二。初明方便。通且寄外外。故云避具入絕。前約佛法。亦云乃至避別入圓。以正觀遂而破之。故云無遠不屆。具如向來一十四重。次若得下。約直斷道。以見望思名之為多。故云從多。且從見遍望餘未遍。言三結者。問。見八十八。如何云三。答。論云此三是三三昧近對治法。身見空近治。戒取無願近治。疑無相近治。此三復生三種增上身見。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於過未遍見猶豫。若說三結即具諸見。
  次問下。釋疑。又二。先釋能。次釋所。破疑各有問答。初問能破止觀既有三種。空破已多。二何所破。言無量如前。外外乃至圓絕尚用三藏破之。說復衍初。當知後觀更何所破。答者空破見思但成有。乃至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