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婆你尼自造聲明。死後却從弟子邊學而不成就。從人得人尚爾。況入惡道復隔多世。
  第五善知識中。云因緣者。付法藏云。得至涅槃由善知識。又是得道全因緣也。先事次理。初事中。云外護者。自己身心望他為內。同行者。己他互同更相筞發。教授者。宣傳聖言訓誨於己。通云知識者。法華疏云。聞名為知。見形為識。今此必須二義兼具。
  若深下。正釋。簡隨自意者。方法少故。可自營理。道俗俱通。故云不簡。誰能盡善勸勿見過。未堪違順勸勿觸惱。及以稱歎。言帆舉者。如船得帆所進過常。藉少精勤過實稱歎。因修破壞豈不由茲。雖本無心坏器難保。外防魔事內杜嬌矜。三昧法船實可防護。令讚少善者。乃常人耳。為除己嫉。長彼善根。如母等者。母雖慈。養子必筞。虎雖猛。衛子必寬。故應將護。勿舉勿惱。舊行道等者。若未親行。暗於可否。一向混俗。寧曉開遮。又何但令外護護己。修三昧者須將護外護。增一云。當恭敬檀越。如孝順父母。以能成我三學故也。應三業精勤。使施福無量。
  二同行中隨自意等者。安樂行一向不須。隨自意依經亦要。切磋硺磨者。爾雅云。金鏤。木尅。骨切。象磋。玉硺。石磨。六者皆治器之貌也。今亦如是。互相匠成。同心等者。二人相假。失一俱喪。如渡大海。帆柂相須。互相敬重等者。能相尊敬。道法可成。大論。佛告阿難。共住相視。當如世尊。
  三教授者。三中最難。親能成彼三昧行故。若行解不均。尚無自進。初文示相。
  於諸下。簡示。又行解具者。德自在彼。能導我者但在於解。是故文中且舉能轉。人心者。十境非道。十乘是道。通塞者。若二十五法為通。不諳為塞。十境互發。十乘增減。皆須善明。復能善巧導達人心。方可為他教授知識。示教利喜者。指授曰示。教詔為教。令益為利。勸悅名喜。
  觀心知識者。初引經。經問誰是善知識者。具以此三為答。法性能令契菩提故。六度助顯法性理故。三乘教他行六度。六論問小乘道異云何為善知識。答或先曾求大。亦能說大。若准下文。唯取內秘外現者耳。
  今各下。開對。初人中三。外護者可知。
  次同行者。報身功德為纓珞。丈六相好為垢衣。生滅道品為糞器。示同見思為和光。本為益彼名利物。何者。引出宅已。一期引導。訖至得記。始終共同。利豈過此。
  三教授者。人正當之。不勞別解。次法性中三可知。
  此則下。結示。先結數。次示法門處。言示數者。三既各三。并前初三。故成十二。前三次三者。於初事三。及人中三。並是事故。法理二三。義立三名。故皆在理。初引大品。彼開為九。失於本位。故無所論。三諦可知。
  次示處者。既義對三義。如華嚴中普賢文殊等中道知識也。亦可為圓三諦知識。餘皆俗收。但彼中無二乘知識。若次第行在十住中。以彼頓部斥為魔故。故聲聞等沒而不彰。
  此等下。簡判。既三諦俱云是善知識。及引華嚴。則應唯有別圓二義。羅漢之人豈知識耶。是故簡云。依華嚴經仍斥為魔。權實難測。復存於權。是故更以別教況釋。別教尚爾。況復藏通。若半與半奪。悉例二乘。世善教者尚發人心。況無學聖。頓同天主。抑揚在佛。不可一向。糓賊之譬。良可信矣。故大品云。小乘之人信方等者。如法而說可為知識。如熱病人而歎熱藥。何所妨耶。又引大品。唯至化城尚得名半。何所嫌耶。所言半者。且據半教。斷或未半。由旬似過。借喻之言。未可全取。三昧菩提心等者。簡善知識魔。餘之二魔准例可見。圓教三種方免於魔。
  第二訶欲者。文五義五。意唯在一。五義又二。所謂事理。今先事次理。縶者。絆也。
  五中皆約依正生欲貪色者。論云。如貪菓上樹。樹到不下。眸者。眼珠也。睞者。傍視也。翠者。色也。說文云。碧色也。[日*吉]者。白光也。難陀為欲持戒者。難陀欲重。不肯出家。佛引至天。語云。欲偶天女須持天戒。為生天故持出家戒(云云)。故且從初因緣以說。國王躭荒等者。即是頻婆娑羅王。以欲色故。身入怨國淫女房中。亦如優填王。以欲色故截仙手足。躭者久樂。荒者縱樂也。宗。尊也。廟。貌也。尊貌之堂也。社謂后土。土者吐也。有所生故。祀以為神。又云土地廣不可盡敬。故封之為社稷。謂五糓總名。即五糓之神也。故天子所居。左宗庿。右社稷。
  此間下。引此為例。赫赫。盛也。褒似者。本是龍種。現於夏庭。夏后收之。至幽王時。於後宮見納之為妃。因之敗國。
  聲欲者。聲相不停。積聚生著。嬌媚等者。如婆沙中。五百仙人聞舍脂嬌聲。皆失神通。絲竹等者。古樂有八。土曰塤(喧音)。匏曰笙。皮曰皷。竹曰管。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醜木反)。古作樂者。改邪志。全正性。移風易俗。今之樂者。並鄭衛之聲。增狂逸。壞正性。故云聲欲。故仙聞歌聲狂醉失定。在指為環。在臂為釧。鈴珮等並取飾女身者。因而生欲。
  香欲者。茀茷也。香繁貌。氛氳。祥香也。芬芳。雜香也。酷列。香盛也。郁毓。軟美香也。依正有此。並不應著。人皆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