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付闍夜多。多為送食與嫂犯重。比丘作火坑懺。罪滅得第四果。獨為清淨律師。
  法付婆修盤駄。駄付摩奴羅。羅與三藏分地而化恒河已南二天竺人。人多邪見。付於奴羅。河北三天人正信易化。付與三藏。師子者。值於惡王。破塔壞寺。煞害眾僧。被王劒斬。血變為乳。
  諸師皆金口所記者。諸人並是黃金色身口業所記。此諸尊者既並云聖。多是第四依人。亦可通第二第三依也。
  昔王不立等者。傳引此二明付法益。廐者。說文云。馬舍象舍。二義俱通。傳列付法人竟。云親近賢善。能聞正法。遠益來世。如象繫寺測。聞比丘法言。便不肯煞私近屠坊依前煞害畜生尚爾。況復人乎。貨髑髏者。有婆羅門多將來貨。有居士簡之。彼問其故。居士答云。孔達者。往曾聽法。供養生天。聞法之骨尚然。況復親聽者耶。為是義故。應須付法。
  從此之止觀下。今師相傳。於中先總次別。言說己心中等者。即章安密意。述己所傳。若傳而不行。有言無行。故云所行。故知一部並是所傳所行之法。故大師遺書中云。止觀不須傳授。私記時為人說面授。恐意不周。私記文旨全備。即指章安記此十卷故。大師在世隨機之化。非可傳故。
  次智者下。別明人法。金口祖承。從前向後。今師祖承。從後向前者。為取聞師承龍樹便故。初序智者。先明師德。生時室明。煖于隣里。目有重瞳。人皆知之。玉篇云。瞳者。目珠子也。即黑精中小珠子也。習律藏已。詣大賢山。持法華經。宿緣所熏。常好禪悅。因往大蘇。詣思大師。大師見已。笑曰。昔靈山聽法華經。今復來矣。因示普賢道場。至第二七日。豁然入定。洞了法華。師曰。此初旋陀羅尼。具如別傳。
  代受法師等者。即指南岳為受法師。南岳造金字大品竟。命令代講。唯三三昧.三觀智更有諮審。餘並自裁。師曰。可謂法付臣。法王無事也。
  陳隋二國等者。此因姓號國。此是武帝。霸先受梁禪。次至少主叔保。入隋後。奉南岳嚴誨。令往陳國。於是乃與法喜等二十七人初入陳都。
  安禪而化等者。此出臨終行位也。於石城寺大石像前如入禪定。時有智朗請云。伏願慈悲。賜釋餘疑。不審何位。沒此何生。報曰。汝嬾種善根。問乳何益。雖然。亦為汝等破除疑惑。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但五品位耳。生何處者。吾諸師友並從觀音而來迎我。並如別傳。言已加趺。唱三寶名。如入禪定。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端坐入滅。然大師生存。常願生兜率。臨終乃云觀音來迎。當知軌物隨宜。皆可往生。
  故經云下。引證五品位也。明其位雖下。功過無學。次引法師品者。證五品化也。頒宣佛旨故名為使。述佛因果名如來事。次引大經。亦證位也。初依位兼六根。五品未破無明名具煩惱。大師即觀行知秘藏也。
  次智者下。明智者所承即南岳是。南岳去。彰南岳位行。俗姓李。項城人也。兒童時因見朋類誦法華經。情深樂重。因從他借。於空塚中獨自看之。無人教授日夜悲泣。夢普賢摩頂而去。所摩之處狀如肉髻。昔未識文自能解了。十年之中誦聲不輟。傳中不云七載方等。恐集傳者所聞不同。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得道者眾。我今空過。法歲虗受。內愧深重。放身倚壁。未至壁間。朗然自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通明背捨並皆成就。
  次南岳事慧聞等者。明南岳所承及聞師行德。未見本傳。國稱齊。姓高氏。勃海人高奚之後。諱祥。次歡並都湘州。無競化者故云獨步。河北淮南無與等故。所證既深。世無測者。准國清廣百錄後人所記云。有九師。一明。二最。三嵩。四就。五監。六慧。七聞。八思。九顗。而不云慧聞稟承龍樹。仍恐集錄者不曉根源。今是大師之言。深可信矣。當知爾前雖曰相承。至聞師來。所承異本。故今歎云。非世所知。履地等者。法為世人行之。如不知地之厚。法雖世人仰之。如不測天之高。智者觀心論去。證所承。別言高祖者。若以智者所指。應以南岳如父。慧聞如祖。龍樹如曾祖。若從章安為言。即可龍樹為高祖也。若直以尊尚為高。則可通用。如漢齊隋等並指始祖而為高也。今亦以龍樹而為始祖。非明最等。
  疑者云下。假設問端。後去例爾。既云祖乎龍樹。法門不應不同。遣蕩建立既殊。師資之義安在。
  然天竺下。答。初傍引注論人答言。凡七十餘家者。論本是偈。言注論者。即長行是。中論者。於大無畏論中略出大綱。有五百偈。關中影法師云。有數十家注中論。最為下者。河西云有七十餘家。元康云此間但有四本。一中論。是青目注。後秦羅什譯。二無著注。名順中論。後魏菩提流支譯。但得兩卷。三羅睺法師注。亦名中論。梁真諦譯。四分別明菩薩注。名般若燈論。唐波頗三藏譯。今依河西。故云七十。影公既云最下。遣蕩未可全依。
  又中論下。次引論文答。論文本偈有蕩有立。何故專以中論遣蕩。却云止觀唯立。故論初句云因緣所生。此即立也。第二句空。此即蕩也。第三四句又建立也。四句論文三立一蕩。止觀前後盛引斯文。二處符同。師資礭立。即者。廣雅云合也。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