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位在初住。乃至成佛即指妙覺。即四十二位俱能裂網。起十界身。故云乃至八部等。略如五略生起中已釋。
  第五歸大處者。初文總序旨歸來意。
  膠手等者。心性如手。惑著如膠。隨文封滯迷於旨歸。如手有膠觸抅斯著。囈夢難醒等者。夢甚故寢。寢故難醒。法性如眠。無明如夢。僻執如寢。重故難醒。封者閉塞也。諸教諸門各執一隅。故云齊。意局己私情故云齊意。競執等者。以大經春池喻譬上各執。
  旨歸者下。釋名也。文者教也。旨意也。歸者趣也。
  譬中所趣所向。譬文旨也。故識教旨達遠理。則不稽教不滯理。
  譬如下。重譬密教。言密語者。如大經中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善知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遊時奉馬。大王但云先陀婆來。章安云。此亦可與四教四門意同。故不許偏計。又自入下。約自行化他分字釋義。
  次正釋。中二。初正釋三德。次寄旨歸以辨三德。初文總別二解。文中從義多作指字。義當能指。即是旨之能詮名也。指示令他歸三德旨。約自行邊唯作旨字。初云總相者。但總云三。未各開三。故且云總。問。如來久證。今何故云不久自住。答。約化儀說。非約自行。從真起應示同未入。化訖歸寂表自行終。雙林所表亦復如是。
  次別釋者。一一開三。還對德故名為別。次約不思議者。大同總別。但直爾作三身等名。令知身等不三而三。不一而一。名不思議。顯前總別相即相冥。次更約事理。亦先總次別。初意者。總約障德不異而異。事有新故理無新故。
  又說者下。別釋三惑以對三德。若達下。結問三德總別之相。言縱橫開合等者。舉例也。文列必先身次智後脫。故名為縱。一一開三故名為橫。亦名為開。三即是一故名為合。發心為始。究竟為終。若約化儀。則鹿菀為始。雙林為終。皆應以不思議等。故云例皆如是。次約旨歸者。能旨能歸即三德教。所旨所歸即三德理。是故更約一重釋之。
  旨歸三德下。會異名也。三德既収一切諸法。故應須會諸法異名。當知下。結。相即法身。說即般若。力即解脫。三德皆言種種者。一一各具一切德用。然復各各更互相具。

  止觀輔行搜要記卷第二
  止觀輔行搜要記卷第三

    天台沙門釋湛然於佛壟述
  釋大章第二釋名。夫立名不同。或有因緣。或無因緣。涅槃亦爾。無有因緣強為立名。止觀亦爾。即此無因名為有因緣。為眾生故隨機立稱。又依世名立出世名。故知眾聖立世名字為出世名而作方便。立止觀名例之可見。大意對此名為總別。亦曰廣略。前略後廣為解義故。前廣後略為攝持故。今演前略令義易解。是故廣明亦為四悉。因緣不同故更廣略。初結前生後。亦名來意大途結前復以下生後大途等者。途道也。未委論其蹊徑。故曰大途。挭。略也。槩。平也。只是粗略出其大綱。故大意中自他因果行解略足。復以何義名為止觀。今更開為四門解釋。前三能詮。後一寄所。待詮次第。絕詮不次。會異。會於待絕異名。初相待者。彼此互形曰相。彼此相望為待。莊子云。而人七尺不得名最。螻蟻七尺而得名大。今云待者。唯有待麤成妙。更無待妙成麤。今文既依法華大槩。准彼故有相待絕待之名。下去思議不思議等。亦復如是。今文更無前部可待。但立待相以顯於絕。下去一切皆悉如此。三止觀者。雖開三名。名猶通總。該括三諦。未判淺深。至顯體中方分優劣。諸惡等者。語似見思。其意仍通。所引文證悉皆如是。若欲預借顯體中文令識別者。謂止息見思。停心真理。真理不當止與不止。俗中准說。三觀亦然。故下文云。前三成次三。後一具前三。次停止中云緣心諦理。及引仁王。通而未別例前可知。
  第三止中云語通意殊者。其言似通前之二止。意則全別。今云對不止以明止。上二亦云對不息以明息。對不停以明停。故云語通上。則能所相對體異。今乃無明法性體同。故得與上其義稍別。今別約等者。正出第三。所言別者。二止皆有一智一斷。從強受名得止觀稱。今唯論諦理。理非能所。但由具惑與惑相形。是故第三不同前二。又前二是止。當位立名。第三非三非止。亦與惑對辨。假立止名。且順思議。須此辨異。
  如經下。引證體一。無明法性皆非生滅。理雖俱非。若云法性須云寂滅若。云無明須云生滅。但尋此名不知別體。初觀中云利钁等者。應作斲字。硺者非體。大石曰盤。粉石曰砂。小石曰礫。所斲雖別。今且從通。法華穿鑿意亦如之。
  次引瑞應。意在達邊。且置息義。第三准說。
  次釋絕待者。先破橫竪。次正明絕。初文者。以橫竪破。令成橫竪。令知橫竪。未名為絕。四句法華等故名為橫。生等淺深故名為竪。初橫破中。前三二皆云照境為正。除惑為傍者。何耶。欲判性過。先識傍正。雖俱智斷。得名各別。從正墮自。從傍墮他。云照境者。且隨語便。准義應云。依諦為止。息惑為傍。至下釋觀方可云照。從若非下。判墮共性。文似雙非。意實雙取。故云智斷因緣故止。雙異前二故云雙非。三不止止判墮無因。俱離前二。非止離自。非不止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