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云無。
  淮河下。明師有自行之失。即淮北。河北耶。空之人濫稱大乘。入惡無觀。故以投虵而喻其人貪欲如虵。觀法如禁。觀欲如投。不善四句。入惡設觀如無禁者。
  不識下。明教他失。自善既失。後以教他。他亦時有得空見者。便為證驗。
  盲無下。明弟子謬受。受無教名鈍。數起貪欲為煩惱重。更遇邪師彌增。宿令下。自他俱失。忽輕也。自他失故。民棄王滅。今時吳越餘風尚存。將孤戒為小乘。以合雜為無礙。隨朝尚有。故云未改。史記下。引事類失。初引史記。以類其師妄授之過。故以幽王迷於褒似類損法失。阮藉下。類弟子謬受之失。於中初舉公卿效阮為類。又阮藉愽識而託狂。後代無難而專效(云云)。習三昧者應須觀時為難逢障令於惡修無難。何須捨善從惡。依教修觀。如用文武。無故入惡。如效誕逸妄授邪法。如阮狂酣。弟子妄受。如公卿子。宇文下。明周武信讖以類妄受。圖讖如惡師。周武如弟子。故周武信讖云黑衣當王。而謬以僧為黑衣。故云失也。亦由元嵩魔業者。周武已忌。更加元嵩。故云亦由邪從相許共滅佛法。譬如西施等者。西施心病而嚬。效呻者無病如加醜。冥入惡修。彌增現美。捨善從惡失之逾深。雖引俗書亦非徒設。試為合之會文意。小乘如貧者。大乘富人。修事善人如穴者。習世定人如飛者。是四種人皆蔽惡見。是則小乘涅槃如遠徒。大乘祕藏如杜門。堅固事戒如深潛。期心上界如高逝。更將四句以對四教。四教之人皆悉不喜惡見耶空。三藏斷如貧者。通教即空如富人。別教緣中如穴者。圓教寶所如飛者。色外之空如遠徒。空外無色如杜門。理在惑外如深藏。無非三德如遠逝。彼諸人下。重責欲狗逐入惡雷。無觀凡夫猶如倉蠅。而專入惡如黏欲唾。
  其師過下。明師差機迷旨之失。此師不達入惡之語。譬如下。更引譬也。熱甚口噤。宜治黃湯。不可惜齒而令損命。重貪如熱甚。失治如口噤。四句如黃湯。觀欲如鑿齒。入惡雖鄙為存慧命。縱惡不觀如不鑿齒。
  佛亦下。合。通合逗機。惡中有機如快馬。是則利根如快馬。起惡如僻路。聞觀如鞭影。欲息如至路(云云)。
  若有下善機。
  佛具下。結過。非有難時。不應用惡。
  何意純用下。引經類釋。事不獲已令於惡修。汝不觀機。純令用惡。如諸外道純用邪常。故引大經舊醫為例(云云)。
  故阿含下。引證適時。故增一中佛告比丘。如放牛人。具十一事令群增長。比丘亦爾。具十一事令成道得通(云云)。
  復次下。以事驗人。
  又不下。責其差機。
  淨名下。舉小況凡。
  自是下。傷歎。則戒海等者。其於佛法猶如死屍。如律(云云)。
  無令等者。引譬。擯棄無令惡見居淨眾中。如長者宅草尚不容。豈留毒樹。犯輕令海如不受草。重者棄之如去毒樹。
  復次撿其下。斥師自行行偏違心。初難違心。
  所以下。簡勸誡意。尚須誡忌豈更勸修。次譬者。入惡稱病如服黃湯。指惡為道名為失度。須備律教裁斷補之。
  次問者。心觀如水。理性如珠。諸行如風。何益於觀。答中二重。各有譬合可見。於化他中。尚須番番皆具四悉。一一尚成一十六句。
  問善扶下。約根遮簡。善即上三及隨自意中諸經及善。此善順理可修止觀。惡既乖理何不棄之。以從善修。答約四句故。故須觀惡。大論佛知眾生上中下根。論寄小乘。今通用之。四教咸有。於四句中根鈍遮重俱無所答。身子一聞即悟四諦。不須入惡。
  次闍王等者。正當於惡有觀之人。闍王造逆。殃掘煞人。聞法便悟豈非觀惡(云云)。次如槃特者。根性極鈍。九十日中不精一偈。而能得果。於今乃是無惡之人。第四句可知。以是下。結勸。通謂乘種信法二行俱可為乘。俱名止觀。故勸行者不可修。
  大經下。更引以乘戒釋出根遮。經云寧作等者。引證乘也。故梁武願文云。寧作提婆達多長淪惡道。不作鬱頭藍弗蹔得生天(云云)。
  如醉婆羅下。引證。戒為得果之由。乘必藉戒。亦如戲女蹔披戲弄。尚為遠因。是故乘戒不可不集。
  第三果報者。果報名通。今意在別。是故須加無障礙言。違寬順狹。妙尅邊通。収教乃周。攝人方遍。故對方便同居曰邊獨。以實報稱順曰妙。故未破無明皆名違。初住已上方名為順。是則六道三藏。菩薩通初二地。兩教二乘方便之位。別圓外凡皆屬有邊。報在界內。准此望之。以或判之。則知方便。實報相狀比類可知。
  設未出分段者。猶未入滅。所居莊嚴。名為華報。異七種方便者。圓人雖在界內。莊嚴尚勝生彼方便土者。故云也。言七種方便者。人.天.二乘.三教菩薩。
  問下。料簡。問意者。次第禪門大章第七既名修證。證即是果。與此果報有何差別。答意者。修證但名習因習果。今此報果隔在來世。彼習因果但為報因。及方便土並在變易。小教中無。
  四裂大網者。破執權實教上之疑。破自他疑故名為通。應曉八教。洞解圓心。方除權實一切疑網。
  若欲下。裂他也。八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