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下。料簡。初問者。六即既得名六菩提。理通凡下。且置未論。餘五與論五菩提義。為同異耶。答中意者。先且判異。故云不同。次會令同。論不云即。是故云別。若一一對。亦可似同。發心未行與名字同。伏既未斷與觀行同。明已除暗與相似同。出到見理與分真同。無上無過與究竟同。曾勘論文。義勢甚便。
  次問者。問向對諸位是皆悉伏前斷後。此中何故斷前伏後。答中意者。已斷者斷。未盡者伏。普賢尚名眾伏之須。
  次例如下。舉小乘例。是竪會也。
  次又從下。即橫會也。位位具五。故名為橫。故引地論位位具足。次問者。六既約位亦兼別耶。答中意者。前教義立。理必在圓。如者教中生死即涅槃之流。不判六即安免上慢。若不然者。何能異三。三教強立有何不可。則教教約位。義自分明。
  次上來下。結束顯示。前簡中十非。望苦雖有縛脫。而皆名非。四諦則約智簡之。四弘則約願簡之。
  故知下。以譬結束。則大論文也。言九重者。陽數之極。故蹔借理之最極。驪。黑馬也。今借名龍頷頭骨也。論云。珠在龍頷。福者得之。如地獄具。罪者得之。如此顯是。非無緣者而能得之。有志有德者。志如願。德如行。行願具足方乃得之。競執等者。重舉大經。斥三脩喻。以況即也。今以三教通例三脩。並如入池。各各謂是。

  止觀輔行搜要記卷第一
  止觀輔行搜要記卷第二

    天台沙門釋湛然於佛壟述
  次釋大行中初來意。標中云入位者。無期極果尚不為入位。若不為入位則唐喪其功。譬中意者。酪須鑽成。蘇假搖熟。成二蘇已醍醐可獲。住前如鑽搖。名字觀行同譬於乳。六根如酪及生熟蘇。初住已去名得醍醐。善調三昧。初住可獲。行法下。以略攝廣。
  通攝下。釋通名。大論云。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常曲。得行則直。
  法界下。解釋論文。四行通依法界一處。又常坐等。約身儀立名。若約法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華。非行非坐名隨自意等。
  一常坐下。從所依教以立行名。又一行者。亦從剪略身儀得名。非所緣理。若所緣理。四行通然。身開遮中云或可等者。即眾集禪堂獨處最勝。故云彌善。結跏者。先左後右。脚齊兩[月*坒]。大論問有多坐法。何故專結跏耶。答最安穩故。攝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大動曰動。小動曰搖。垂熟曰萎。附物曰倚。邀期見理。無蹔脇臥。況復屍耶。仰為屍臥。亦曰淫女臥。覆名脩羅臥。除經行等者。除謂開許。為睡為病佛開經行。直行避虫。不遲不疾。三千威儀。有五處閑處。戶前堂前塔下閣下。四分律。五益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得定久住。食等並開。不得因託。隨一佛方面者。言通意別。應專西方。障起念佛。所向便故。況教多讚。人多行之。時尅等者。時尅須臾。通舉促時。何必漏尅及三十須臾中一耶。尚不得令剎那有間。故云通耳。
  不欺佛等者。大論云。菩薩求道不惜身命。而諸佛護念。懈怠貪利不專勤求。是為自欺亦欺諸佛。不負心者。負者不尅也。後不遂初名為不尅。令他悞解故曰欺他。亦欺眾生。口說嘿中順行須嘿。有緣須說。小倦曰疲。大困曰極。內外障者。煩惱見慢等為內惡友。魔等為外。不惜身命誓成三昧故也。與稱等者。釋疑。恐疑不應。專稱一佛。
  所以下。引譬。如極憂大喜。歌哭則暢。鬱者。多貌。怫者。意不泄也。
  行人下。合譬。論云。風名優陀那。觸臍而上去。是風觸七處。頂及齗齒脣。舌喉及以[离-禸+月]。是中語言生。初五句身業。第六句口業。此二助意。方成機也。
  若於法門不了等者。彼在般若故令順大。通及一切大乘行軌。誦經等者。此事尚廢。勿以此語例餘三昧。開誦通餘。遮語兼四。意止觀者。此去四行文中。並粗依本經略示觀相。始末並須依。今止觀此中。縱有似十乘語。而又約略。悉不具足。文中並依彼兩般若經意。語簡意遠。不可謬判。故今四行且在事儀。下文委明。不暇傍述。且依今文略點十觀。法界等。境也。化生。發心也。繫念。止觀也。煩惱。道破遍也。歷法。通塞也。脩道。道品也。觀於業苦。助道也。識觀不濫。次位也。於次位中義兼後二。下去准知。端坐等者。通用止觀立身心相。
  蠲除下。明修觀法。從初至乱想止。所治也。莫雜至相貌觀。所治也。從但專下。正明能觀。須信下。勸進須信。法界非三攝故。內證為知。利他為說。法界非邊。故非有無。從勝而說。故且云離。中邊相即。故住無住。心宜法界。故云安處。聞此下。聞於凡夫住處。勸令勿恠。
  能如是下。令觀法身。即舉境勸結。前境法以具十號故。作是觀十號。觀十號在應。應即法故。即法身號。亦須更約境智釋號。則法應體一。二號無殊。又復十號諸教不同。譯者見異。大論合無上士調御丈夫為一號。乃至世尊為第十。瓔珞則離為二號。乃至佛為第十。
  觀如來下。明境智不二。初牒法身為境。知境由智。故先立云不謂等也。不謂即智。
  無有下。明境無相。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