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明智無相。如來下。明境智不二。一故無二。遍故無動。本有故不作。遍而無相名不在方。無相而遍名不離方。世即非世。故云非世非不世。雙非名非二。雙照名非不二。非智名非垢淨。
  觀此下。結歎。境智不共故希有。遍亡故若空。無上諸過任運增長。
  觀佛下。觀成見佛。雖非本期。觀力令爾。即是住法界處。見佛色身亦聞佛說。不乖本期。
  為眾生下。述本誓願。大悲故見佛。大智故不取。莊嚴亦爾。只是悲智福慧莊嚴。
  佛不證得下。引佛為例。佛無所得。故我無證。取果為證。著法為得。
  次觀三道眾生即苦道三德。理等故生如佛。言量等者。生數與佛數無差故等。皆云不思議者。復釋向文。前云生如佛。今云佛如生。亦是歎前相如之理。次眾生界住下。明觀生佛相如之意。意令觀生如佛故也。雖空而觀。故云以無住法住般若中。不取不捨亦由如故。下去皆然。
  次觀煩惱道者有二番。初約三諦辨行。寂靜真行。無動俗行。雙非中行。
  次不捨下。觀契於理。不捨諸見假也。不捨無為真也。而修佛道中也。向云不捨。即是雙照。今云非修等。即是雙非。
  次觀業道者。極重業為境。則輕者准知。五逆者。煞父.母.羅漢。破僧并出血。三煞一妄語。一煞生加行。對境名覺。內了名知。知覺體一。於中無宰。名無分別者。皆約五逆而修觀也。
  一切下。以輕例重。不求不去。明逆無生滅。非因果故。名無始終。
  法界印下。復以四魔釋成五逆。隨順三道故魔得便。觀為法界故不能壞。魔即印者。苦即實相。陰死二魔即法界印。煩惱即實相。煩惱魔即法界印。業即實相。天子魔即法界印。是故印不壞。
  譬如下。舉宿種。如有珠中。忘如失珠。聞信如還得。當知至見佛者。昔從佛聞。今復重聞。義同見佛。從文殊下。佛亦曾從文殊聞故。
  身子下。即是彼經三人領解。今文借彼以判行人。以菩薩能了故。了者得名菩薩摩訶薩。近佛座者。以事表理。座謂所依。聞此法者得所依理。即如近座。若約事釋。亦是近座方得聞故。
  佛言下。述成。若得初住。見佛法身為念不退。六根似見為行位不退。此三不退。具足一切諸波羅蜜。若以述成。後世行者即義既通。故得通述。
  若人下。正勸脩。從初至得入者。具如般若勸學品明。以此三昧是種智故。
  如得摩尼下。引譬。彼經云。如得摩尼珠。令珠師治故。華嚴云。加治令妙。然後雨寶。菩薩能知等者。三教菩薩望圓名遲。聞此一行方乃速得。如聞法華方名善行。比丘等者。此二未聞。尚非出家。如淨名云。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次釋常行中。彼經因跋陀婆羅菩薩說之。即在家菩薩也。三力者。不可偏辨。彼經云。隨何方佛。欲見即見者。以三力故。是故此經亦名見佛在前立定經。部屬方等。機通四人。二乘非正。在四菩薩。偈中云住處者。三時相應不等故也。或與有覺有觀等三法相應。或喜樂等五受相應。或與諸地諸支相應。或說界繫等。此是助發三昧之法。是故不等。文釋經意。故從總說。然名雖與根本等同。以念佛故定樂倍異。避癡人等者。與惡知識往來儔舊。以能生人不善根故。如寶積經四法應遠離。一利養。二惡友。三惡眾。四同住多笑多嗔多鬥。
  不得至別請者。尚非常儀所許。況三昧者。婆沙乞食有十利。諸律論文皆不許一處令足。乃至七家順少欲法。不損施主。不受別請。普使同活。僧中食者。生諸漏緣世共親覩而不為誡。餚者。亦作肴。菜也。非穀而食曰肴。亦豆也。盥沐等者。洗手曰盥。洗足曰洗(洗字銑音)。左右等者。左出右入。順行道故。內外律者制身口為外。制意地為內。亦可大小兩乘遠防意地。及十善後三。世云小制身口。大制意地。不必全然。故諳大小方為人師。於所聞三昧等者。亦在彼經。大論亦云因師得菩提。豈有不敬。論問善師可敬。惡師如何。答勿順世法能生我智則咸敬之。不以囊臰而棄其金。如夜行以惡人執燭。我求其法不求其惡。如泥木等豈有功德。敬之福生。眾生如佛何況師耶。師重過尚掩。何況輕耶。然凡師未能盡善。故誡行者。當割等者。舉重況輕。須外護等者。不飢不飽。如亦愛亦策。涉險者。失一則俱喪。同行當如之。須要期者。立限勿破故也。起大信等者。無非佛法。故不可動。依此起行名大精進。無染曰精。無間曰進。以種智導。故不可及。常與善師等者。求必從善。事必忘過。自護三昧。豈專忘他。又言善者。以善解故。臥出者。經但云睡。今意不許無緣蹔出。若有緣出不許蹔臥。
  次口說嘿者。九十日下。教用三業。次或唱下。教用心念。既許先後。意令無闕。步步是身。聲聲是口。念念是意。三業具足也。
  次辨意止觀中意者。相好為境。是故先念。佛剎者。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三月常念者。今文云。云何念佛等者。即是經中菩薩於三昧中見佛問文。
  從三十二相下。是三昧中佛答文。令我亦逮是相者。爾時應除餘想。謂山林等唯佛身相。
  次又念下。於境起觀。初兩句。正推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