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現。能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非先世業果。報除因報。可修可知可證。亦以身證。亦以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應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不與七覺合。如是一切諸分別三昧義。皆應此中說。

不受別請。律開多緣。梵網唯制
  別眾食。律開七緣。一病時下至脚跟勢不能行。二作衣時。者自恣竟無迦絺那衣。一月有則五月。三施衣時。如皆請戒。又道行時。船行時等。

若制止邊並防意地
  不應為也。止則成持。

若制作邊單制意地者謂修定慧
  定慧應修。作則成持。

餘心念法
  獨住比丘無人對首。但心念也。有眾法心念。有對首心念。作心念時。須具威儀。至三寶前合掌誦羯磨偈。偈除大德一心念之語。須使自耳聞之。故今云宣吐。

如悔輕吉
  亦具威儀。但責心悔。不誦悔文。


  音梗。井桶繩。

論隨喜勝上四番
  隨喜三世佛并菩薩。四番。又勝果報四番。


  正應作噩。

六夢
  今六中闕喜。

父母不許。當服何藥
  經中不解服藥。不敢臆注。


  女餘反。此幡乃巾耳。


  音脚。草履也。

此文通俗
  禮記云。七日散齋。謂祭祖宗時也。

二十四戒
  具如備撿第二引文。

應受六重
  優婆塞法也。不殺者。乃至蟻子。不盜者。乃至一錢。不妄者。不云我得不淨觀乃至阿那含。不婬者。不邪婬也。不說人過者。不說四眾罪。第六不得酤酒等也。

僧鬘
  此云對面施。

論鞵屩
  上音鞋。應作屩。

大論師子吼
  論二十五云。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乃至牙利白淨。鳥見者。高翔遠逝。佛師子亦如是。從六波羅蜜四聖種大姓中生。寂滅大山深濬禪定谷中住。得一切智。頭集諸根頰(云云)。四無畏牙破壞外道。長壽天久受天樂則知無常。生厭離心乃入涅槃。

鹽醋之屬
  文句釋信解品米麵鹽醋云。生空麤如米。法空細如麵。此即正道四諦下十六諦。觀無常如鹽。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麵難食。須鹽醋和之。

十二因緣有十種
  曾撿經。與今文全同。但無不二兩字。

足數
  上即六反。如受戒法。中國十人。邊方五人。若十五中有一犯夷者。則十五之數不足。然足數者非唯犯夷。亂語人。憒閙人。入定人。瘂人。聾人及未作白前睡人等。並不足數。

小無懺重之說
  大乘經則有。小乘律則無。云無耳。南山鈔懺六聚法。彼文云。初則理懺。二則事懺。此之二懺通道含俗。若論律懺。唯局道眾。理懺者。觀彼罪性由妄覆心。便結妄業。還須識妄本性無生。念念分心。業隨迷遣。事懺者。嚴淨道場。稱歎虔仰。或因禮拜。或假持誦。又云。理懺者。恒觀無性。以無性故妄我無託。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又云。諸法性空。此理照心。名為小乘。又事懺者。四分云。若比丘犯波羅夷。都無覆藏心。令如法懺悔。謂羯磨等(云云)。近世弘律師。形文斥荊溪小無懺重者。準鈔文云有也。然大師玄文亦云。小乘戒藏。不許懺重。修多羅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念空也。此與南山觀罪性空是同也。鈔文理懺。顯是經部耳。

安用大乘懺夷。以足小乘僧數
  此記後文引虗空藏經。得摩尼珠印印臂。作罪滅字。若得此相。還入僧中。如法說戒。南山行儀亦用此文。若準此意。足數可矣(云云)。今詳此文云不足數者。是作法懺也。後云足數者。是取相懺也。

寶性論。緣生相壞
  論云。二乘雖有無常等四對治。於如來法身復是顛倒。即是無明。住無漏界中有四種障。言緣者。無明住地與行作緣。相者。無明與行為因。生者。無明住地共無漏業。生三種意生身。壞者。三種意生身名不可思議變易生死。緣即無明支。相即行支。生即名色支。愛取有三支如前。壞即死支。

但推四句
  彼云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

波利質多樹法門
  文在釋籤第八。

施己安處
  安者。四事足也。以己四事施與令安。又從而安慰之。

有累之形
  累者。嬰縛之義也。文選云。穢物故多相累。雖今號比立。以寒暑身口房舍眷屬。未有不為嬰縛者。

受施為淨
  如比丘受檀越請者作淨音。漢書以臣詣君曰請。亦淨音也。故有朝請大夫也。

七言偈
  偈云。我勑提頌賴吒王。慈心擁護受持經等。

準止例知觀音之名
  以釋伏疑也。三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