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愛者。凡夫之求善法愛。諸菩薩之求善法愛者。復有二種。求二乘者名不善求。大乘者名為善求。

及以九喻謂責主有餘
  經無主字。經云。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責有餘。二如羅剎女婦。三如妙華莖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婬女。六如摩樓伽子。七如瘡中息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云何名為責有餘。如窮人負他錢財。雖償欲畢猶繫在獄而不得脫。聲聞緣覺亦復如是。以有愛習之餘氣。羅剎女婦者。如人得羅剎女。納以為婦。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食。後食其夫愛羅剎女亦復如是。初食善根子。後食眾生。令墮三塗。疏云。初為二乘作譬。二乘斷習。如還財未盡。下八為凡夫作譬。責音債。

見滅煩惱斷故乃至淨
  經云。菩薩求大涅槃見。滅見滅諦。所謂斷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為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緣故。故名為淨。

論。佛藏十喻
  一萎華佛身。二巖蜂淳蜜。三糠[禾*會]中米。四糞穢真金。五貧女寶藏。六菴羅內實。七弊衣金像。八貧女貴胎。九焦模內像。荊溪云。文雖有十。義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義故。

音場
  場應作場。

居色究竟等
  盧舍那佛初寂滅道場中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第十居摩醯首羅宮。即色究竟天也。凡歷十住處。

利用出入謂之神
  易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定吉凶於始。以前民用。出入者。陰陽往來不窮謂之也。

化事
  化身為伴。

默不俱
  答一時能說法。不比毗曇也。搜要云。何一時能說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時語默。

阿含無諍經。如水如火如巾
  水將惡用。火將沃死。巾用拭不淨。皆無嫌。更撿經。

略述綱要
  今取淨名疏注釋。彼文約土。

一質一見
  羅漢辟支佛。三種意生身。界內結盡。同生無餘。所見無異。今文約諦佛。謂推理中四諦之質。見相中釋迦之身。四果支佛見諦是無。佛是生身更無有異。

異質一見
  彼云。如娑婆極樂。垢淨質異。菩薩用天眼見。但一有餘。今文如四諦。四諦既異。四教主殊。圓人以佛眼觀之。四佛盡是法身。四諦皆名法界。

異質異見
  彼云。如娑婆極樂。此土見穢。彼土見淨。今文推理中四四諦異。見相中勝劣形殊。四教根機。見諦見佛。各各有異。

一質異見
  彼云。如身子螺髻於一有餘見淨穢異。今文只一四諦。眾生隨類各得解。

普賢道場
  或勸發品。或行法經。或華嚴中。

上二下三
  淨土徒眾之二。法滅起過等三。若華嚴頓中。淨土則重重莊嚴。徒眾則別圓無數。菩薩見十方法滅。前後異時。受苦起過亦復無量。此乳味中五多也。若阿含漸初。穢土則山川堆阜。徒眾則三藏小乘。法是無常。終歸灰滅。受苦則三界陰果。起過則愛見集因。此酪味中五少也。餘三味多少準此。

一質異見。比說可知
  法只是一。四見不同。謂常無常等。

儴佉
  上人章反。下去牙反。翻為具。

六群
  難陀.跋難陀二人。善星筭陰陽說法。迦留陀夷.闡陀二人。深遊財。善解毗尼。馬師.滿宿二人。善閑音樂戲笑。六常為群故名六群。


  胡對反。畫也。

論。一念心起為迷解本
  心妄識也。記引楞伽如來藏為本者。以如來藏在妄識中。若大論。池水亦喻妄也。彼云。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濁。若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水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善法入心令心清淨。經以如來藏為善不善因。論云。清水濁水其意大同。

此約教證
  搜要云。存教故地。存證故住。

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
  新經云。心不住於身。身亦下住心。與前喻同。文云。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與前二乘藏通等共
  或云別前藏通者。以前二不修別故。今云共者。十住修體柝八門。十行中又學前兩。

由曲
  由應作猶。

綺語中重
  常途綺語者。大論四十九云。為自心他心解愁事。說王法賊事。大海山林藥草寶物諸方國土。如是等事無益於道。並名綺語。今壞人誦經坐禪等故制。

心境理教
  心謂能犯之心。境謂所犯之境。理謂體性是惡。教謂如來禁戒。殺盜婬妄十惡中之最重。大小俱制。

大乘俱重
  菩薩戒中。自瞋自說罪過。自讚毀他。如是等惡亦以教人。相涉入者。口中四惡但除綺語。餘三過者。惡口兼妄與兩舌。又兩舌兼惡口與妄。妄亦兼二。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