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為門
  云云者。文在法華疏。彼云。實相為門有二義。一當體虗通為門。如淨名不二門。華嚴法界門。二能通方便作門。引劉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為方便作門。如三乘皆從實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應作中。

吹唾
  大品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然。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當學般若。論三十二釋云。火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之。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因得神通。能變身令大。口風亦大。故能滅之。又以神力。小風能滅。如小金剛能滅大山。菩薩以火為害處廣。憐愍眾生。故以神力滅之。此是事釋也。若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時者。即中也。

名一眾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應作為。

不出自他智斷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後生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於六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議。圓教解惑是不思議。智斷可見。

不至至
  經云不至者是大涅槃。凡夫造罪故未至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槃。不造諸惡名不至至。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薩永離。故名不至。為度眾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有凡夫。初二三果煩惱因緣故名至至。

如來證涅槃等四句
  疏釋云。不聞不聞是涅槃。無始無終不生生是涅槃。無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無終而終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無始無終不生生是無始而始。生不生是無始無終。

界性
  惡五陰是也。

例此以釋不生生亦應可見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不生是緣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性。

依章安解復是一塗
  章安云。初句證智。次句明證理。第三句明證斷。第四句明證應。復次不聞聞是證聖行。聞不聞是證梵行。不聞不聞是證天行。聞聞是證嬰兒行。又云。不聞聞是圓淨記主一塗之說。意云並不似智斷因果釋也。

別作一途
  大都四句攝諸法盡。今且以四句說無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論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如備撿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剋。

吹唾成就
  智斷圓。

前釋生生指有漏法
  前云生生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明化用之所耳。

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德等
  十事功德在高貴德王菩薩品中。經中涉五卷解釋。一者不聞者聞。聞已能為利益等。二者修大涅槃。昔不得而今得之。三者得無緣慈。四者唯修九事不修淨土。五者諸根完具。乃至十者入大涅槃等。具如備撿錄出也。

始從初心終至地前
  涅槃疏云。五行者。始於初心。終於初地。證天行故也。今云地前恐寫誤。

若作別義。開善最親
  記主一往許之。以其有從淺至深之義故也。若據章安所斥。未全為當。疏文云。第九功德。初發五事悉得成就。此不應深聖行。以大涅槃心修嬰兒行。云得涅槃。此那忽淺。

若作圓義。光宅似當
  光宅云。五行十德。體一義異。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終於窮學。感於習果。謂之為行。酬前習因謂之功德。乃是行因德果也。記主以其於外凡聞涅槃理。亦一往判為圓。章安引光宅云。習因習果乃菩薩之位。不開佛乘。故記云。似當耳。豈比法華五乘七善一例佛乘耶。然涅槃自有次第五行。故今少分許之為圓。若據經中。先明五行。次說十德。則五行多分在因。十德至地。下記中自釋云。約次第邊。由五行滿得入初地。初地是第一功德。乃至以十德對十地。若作總別解者。始從初地至第十地。恒具五行及十功德。十德對地又復宛然。

非分別智能知
  疏中無非字。

泥洹智不洎
  洎應作測。

非有故非邪
  邪應作斜。

白銀琉璃漸漸互現
  長阿含云。從月初一。白銀面現。至十五日。銀面全現。琉璃全隱。從十六日去。琉璃面現。至三十日。琉璃全現。白銀全隱。經中又云。十六日去。黑衣侍臣一兩上侍。至三十日。諸臣併上。故稍稍虧。從月初一日。諸臣漸下。至十五日。諸臣都下。故稍稍滿。又云日天子放六十種光。奪月故虧。若月天子處正殿。後光對日天子。是故盛滿耳。

六處結撮
  以破見等文相周備。似次第意。故六處示妙使知文旨。

冥初世性二十五諦六諦
  並在諸見境列釋。大論總以十四難而攝六十二見。謂三世各四句并。

根本二有此難者不應為答
  十四難者。謂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常亦無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無常。又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又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