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慢。此記之末亦略釋。今足憍慢成八。

頭數不足
  如陰境但色。不云餘四。縱列五陰。不云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二乘不云二教。及列菩薩又不云三菩薩。

總中欠一
  但九境而已。

滅受想中闕此一故
  第八滅受想背捨。今闕此一但成七耳。

利中禪複
  禪應作單。

相生相尅
  肝生心是木生火則安。心尅肝是火然木則病。

但有煩惱
  使易為妍習。略節於此。初三十六句者。先立四句入涅槃。謂不斷煩惱不入涅槃。凡夫也。斷煩惱入涅槃。無學人也。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三學人也。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謂理是也。一一句各四。同根本四句成二十句。又四句出涅槃。謂不斷出。斷出。亦斷不斷亦出不出。非斷不斷非出不出。一一句各四。又成十六。共成三十六句。

諸法
  謂諸法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生亦生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四句各四。并根本四。亦三十六句。

法身
  法身應化一一起四身。又四身入一身。身身亦四。共三十六句。

修發各四句
  各者謂修發四句。發修四句。兩四句中又句句各四。成三十二。

修發二四各初二句
  修發二句者。謂修發。修而不發。發修二句者。謂發修。不發修。

修發既成十六句
  謂修發。修而不發。修亦發亦不發。修非發非不發。句句各四。成十六句。

發修又成十六句
  謂發修。發不修。發亦修亦不修。發非修非不修。句句各四。成十六。根本四句乃三十六句。

見中外外
  下外字應作人。

互損互益
  於十境中有觀而無止則散。有止而無觀則昏。此互損也。止觀相資則互益。

俱損俱益
  十境止觀不明則俱損。明則俱明。

登地正同
  正應作證。

小煩惱地十
  前文注十小是也。俱舍心所法有四十二。今記但列三十八。更列根本四煩惱則四十二也。四謂貪。瞋。癡。慢。

十四不相應行
  謂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

徧行五
  謂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五
  謂欲。勝解。念。定。慧。

隨煩惱二十
  謂忿。恨。覆。惱。謟。誑。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四
  謂睡眠。惡作。尋。伺。若大乘心所法有五十。今記中且列四十四。若更列根本六煩惱則五十也。六謂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

及念佛
  八念中第一念佛。

屬未到
  初禪前未到定。魔屬欲界。未到色界故。

根遮四句
  根利遮輕。根利遮重。根鈍遮重。根鈍遮輕。

欲六人四
  六欲天并四洲人。皆善五陰攝也。

為順初禪一劫壽
  初禪第三天壽六十四中劫。今云一劫者。更加二十中劫乃一大劫也。更詳。

八劫方至二禪
  初禪初天二大劫。二天四大劫。三天八大劫。

第三天壽
  三禪第三天六十四大劫。

九念處
  三藏三乘三念處。三因大異故。通教三乘共一念處。三因大同故。別教方便中三念處三觀次第故。登地一念處。圓教一念處。

前七屬方便
  藏三。通一。別三。

即後二境
  二乘菩薩用七方便之法。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三

    丹丘沙門 有嚴 注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有界內真
  或理性二乘真。或有真種子。

亦通亦別
  搜要云。陰唯是別。將別對通。故復名通。餘九各皆有互通及以相異。只是一法得名不同。故名二是。

不得名陰。因別陰等也
  今觀陰果若陰因者。乃煩惱境耳。別陰通諸境。

論無我界別
  搜要云。不同陰入。況復九耶。

煩惱果
  陰等。

豈同逆病
  搜要云。業病也。今以怖為病。不同業境禪定等餘境。

如不淨觀治愛魔。五處如理
  涅槃疏云。五屍表五不淨觀。治愛魔。五繫表五門觀。伏見魔。今云如理。恐是五門禪如其理而治見也。搜要云。五繫魔別者。首楞嚴制非陰煩惱等。

豈同心數及上定等
  搜要云。非心所定等。上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