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法自在神力秘要之藏。甚深之事。法力藏事。次第對名用體宗。

序品約行次第
  經云。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

何殊體踏
  邪解禪師修體心踏心觀法下。記中云。雖體踏如空。非體法實智。雖推踏不受。非無作捨覺。

利鑊等
  鑊字應作钁。居縛反。


  與鋤同。

止亦名觀。即停止止
  下論云。停止止是行善。屬觀門攝。

觀亦名止。即貫穿觀
  下論云。貫穿觀是止善。屬定門攝。

翻識為智
  翻七識為四智。謂成所作智。大圓鏡智等。

純陀一品明涅槃施
  經云。純陀者。名解妙義。白佛言。我等最後供養。為度無量眾生故。佛言。施食者有二種果報。一者受已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槃等。

例道入例
  下例字應作倒。

三三為權
  謂三乘各有人教。因是為三三。在昔無果。故三三俱權。

三結
  一我見。二非因計因。三疑。

斷離盡
  斷煩惱。離生死盡。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
牛馬互無
  外道計無因無果。若言父母是眾生因者。男女當具二根。又眼見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計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

隨緣方便及息二邊。俱明三止三觀
  隨緣三止者。著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義。中道非邊。是不止止義。三觀可解息二邊三止者。不著空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止是不止止。觀亦可解。

對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借彼知見之名。非全用義
  經曰。云何為知自餓法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五熱灸身等。云何不見菩薩。不見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脫。亦知亦見者。為見眾生。行於邪法必墮地獄。是名為見。知諸眾生。從地獄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脫。又亦知亦見者。見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是名為見。云何為知。知諸如來不入涅槃。經中廣解。

天親無著
  金剛論。

下之二句。複疎三諦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無有相貌句是三諦義。記云。無邊無中故是三也。若三俱亡乃是絕四離百。

大論二十二云。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為百福
  五心。下(一)。中(二)。上(三)。上上(四)。中上(五)。

有五差別故。所謂人天及以四教
  五種布施即五差別。淨名疏釋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捨財。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勝品十善。持戒精進。恭敬聽法。慈心孝順。華香續明。皆天檀也。此皆事施。果報不同。三藏二乘觀諦緣。菩薩觀無常。捨身命財。如代鴿等。並藏檀也。通教體三事皆空。愍眾生故捨身命財。別教行人種種施。圓教捨身者。生死後際等觀。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命財亦爾。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已上並四教施也。後成佛時。五種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但云願攝。其義則通
  如云菩薩為菩提故。離殺害心。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願諸眾生得壽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以是願故。成佛之時。國士所有一切眾生得壽命長。有勢力。獲神通。又菩薩離盜心。與眾生共之。願諸佛土純是七寶。故成佛時。國土純是七寶。眾生富足。乃至遠離邪見。與眾生共之。菩薩成佛時。世界眾生悉得受持摩訶般若波羅蜜。言通者。無五差別異。

觀因緣智四種不同
  下智觀之得聲聞乘。乃至上上智觀之得佛乘。四智對四教準知。

論。種種行類相貌
  智論七十二云。三事何異。有人言行。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菩薩。身口意異於他人。以此表甚深智慧也。類者。分別知諸菩薩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非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耶。相貌者。除行類。種種因緣得知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相。

不決臧否
  下音鄙。語出毛詩盪之什。詩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臧善否非。鄭玄箋云。不知善否。乃是不識是非之義耳。

慧單而智複
  加一切成複。

且約前二
  藏通。

若單約境。準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緣名共性境。離境離智名無因境。

莊云。天其運乎
  天運篇也。運。廣雅云。轉也。注云。不運而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