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釋疑(若寂)  三結責(若入)

○九安忍(三)
  一示境(安)  二明忍(業)  三結成(能)

○十離愛(二)
  一正示(無)二釋明(二)
一於三法生愛明似(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不墮二乘(觀無)  二不入菩薩(愛)
二不着似三法明真(三)
  一正釋(若不)  二簡明(大)  三結成(如)

○九念佛(三)
  一標前後(第)二明發相(二)
一正明(二)
一念佛發諸禪(二)
  一念佛定(於)二發諸禪(二)
  一根本(定)  二餘禪(特)
  二諸禪發念佛(云)

二辨正(三)
  一標示(此)二明相(二)
  一正相(若先)  二邪相(若內)

  三示意(若得)
  三出三昧(又)

○十神通(三)
  一列名(十)  二示意(唯)三釋相(二)
一明禪發通(二)
一禪發諸通(二)
  一正發五通(若通)  二舉譬況明(譬)

  二禪通支相(一)

  二出不隱沒(若就)
○四修觀(三)
  一標示(第)二正明(二)
一十乘正觀(十)
一觀境(二)
一思議境(三)
  一明發緣(若)二正明境(三)
  一藏教境(初)  二通教境(又)三別教境(三)
  一攝成王三昧(又觀)  二變成摩訶衍(變)  三要言五行十德(舉)
  三總結示(是)

  二不思議境(不)

  二發心(若觀)  三安心(若不)  四破徧(若二)  五通塞(如其)  六道品(若不)  七對治(道定)  八知位(若)  九安忍(若)  十離愛(若)

  二乘至道場(十)

  三指餘(餘)

○七見境(三)
  一釋名(第)二示愛(三)
  一斥二人互失(夫)二推今是見發(三)
  一明見發(若)二出發相(二)
  一出相因發相(此)  二舉人師騐明(南)

  三示觀意(通)

  三結迷者過患(若)

三明相(二)
  一標(今)二釋(四)
一明諸見人法(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邪人不同(三)
一佛法外外道(二)
一本源(二)
  一三計(一)  二四計(又)

二枝派(三)
  一明本派(從)  二列六師(所)  三辨同本(此)
二附佛法外道(二)
  一標(二)二釋(二)
  一犢子(起)  二方廣(又)
三學佛法成外道(三)
  一標執教夫理(三)二出小大二例(二)
  一小乘倒邪(大)  二大乘倒邪(若)

  三斥論師濫破(三)
二邪人執法不同(三)
一佛法外人執法(三)
  一標示(二)  二釋明(切)  三結顯(師)

  二附佛法人執法(犢)三學佛法執法(二)
一明三藏執法(二)
  一執法失意者(若)二不執得意者(二)
  一修三念處(若)  二證三解脫(後)
  二明衍門執法(執)
  二明見發因緣○  三明過失○  四修止觀○

○二見發因緣(二)
  一標(第)二釋(二)
一明諸見發(二)
一明發見因(二)
  一標(一)二釋(二)
  一發見兩因(眾)二所發見慧(二)
  一見慧無礙(一)  二見慧由禪(如)

二釋發見相(二)
一因禪發相(三)
一發佛法外見(二)
一三本見發(三)
  一迦毗羅(從)  二僧佉(又)  三勒沙婆(若)

  二六枝見發(若)

二發附佛法見(二)
  一犢子(其)  二方廣(若)

三發佛法內見(二)
一明四門發見(二)
一三藏四門(二)
一正明(四)
  一有門見(若)  二空門見(若)  三雙亦門見(若)  四雙非門見(非)

  二結示(當)

二衍門諸見(三)
  一示意(何)二別明(三)
  一通四門見(今)  二別四門見(若)  三圓四門見(若)

  三結示(大)
二出四見枝本(二)
  一示自他為本(夫)二明自他計邪(三)
  一標示(今)二釋明(二)
  一界內自他(若)  二界外自他(界)

  三結判(前)
二因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