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明十力攝(二)
一釋四種十方(二)
  一正出十力(攝)  二釋有四意(是)

二明初心修證(二)
  一問二答(三)
一據大論(二)
  一引(答)  二釋

二據華嚴(二)
  一牒徵(若爾)  二引釋(若)

三據地持(三)
  一引(又)  二釋(十)  三結(豈)
  二出相攝法(道)三釋十力名(三)
  一引二論釋(十)  二出無量力(然)  三結顯四種(此)

○四攝四無畏(三)
  一正明(云)  二示攝(道)  三釋名(大)

○十一攝三十二相(二)
一前二道品攝相好(二)
  一三藏(攝)  二通教(若)

二後二道品攝相好(三)
  一簡前(復)二明令(二)
  一標(若)二釋(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證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現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緣(無量)
  三結示(此)
○十二攝八十種好(二)
一前二道品攝相好(二)
  一三藏(攝)  二通教(若)

二後二道品攝相好(三)
  一簡前(復)二明令(二)
  一標(若)二釋(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證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現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緣(無量)
  三結示(此)
○八知位次(三)
  一標(第)二釋(四)
  一藏(夫)  二通(通)三別(二)
  一簡非境示別(別)二明別教位義(二)
  一指經論(一)二推別義(二)
  一位義多途毋失方便(但)二四門推說得意無諍(二)
  一四門推說以得意(今)二今有十意以融通(三)
  一列十意(又)  二隨判明(唯)  三點位次(次)

四圓(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出五悔作方便(若)二今悔明位相(二)
一五悔位相(二)
  一標(今)二釋(三)
一總意(二)
  一內修三觀(先)  二外加五悔(但)

二別明(五)
  一懺悔(懺)  二勸請  三隨喜  四迴向  五發願

  三結示(今)
二正明位次(三)
  一別出五品(二)一出品相(五)
  一隨喜(若)  二讀誦(又)  三說法(又)  四兼行六度(又)  五正行六度(又)

  二定位置(若)

  二通判次次(復)三示明後次(三)
  一似位(又)  二真位(次)  三究竟(如)

  三結(無)

○九能安忍(三)
  一釋名(第)二示相(三)
一出忍成勝術(二)
  一用有三長(始)  二志專勝術(若)

二明不忍教損(三)
  一明致損由(但)  二出所損事(初)三引古人證(二)
  一洛師後悔(昔)  二武津預擇(武)
三明修忍辦事(三)
一審擇當宜(二)
  一標(修)二釋(二)
  一審宜當安忍(智)  二擇忍在此時(若至)
二能修安忍(二)
  一示忍術法(若彼)二正修忍術(二)
  一修外術確乎不拔(若名)  二修內術端心正觀(若煩)
  三結責示意(那)
  三結成(若)

○十無法愛(三)
  一標示(第)二釋明(二)
一明法愛(三)
  一三藏愛墮文(毗)  二通別頂墮義(通)三圓法愛墮義(三)
  一法(今)  二譬  三合(不)
  二離法愛(若)

  三總結(今)

○二譬以大車(二)
  一標徵(是)二引釋(三)
  一引經(如)二合觀(二)
  一合明乘是寶乘(止)  二合明直至道場(復)

  三結責(今)
○二於餘儀修陰入(二)
  一結上(端)二明今(二)
  一總示(歷)二別明(二)
一歷緣習觀(二)
一正明行緣(三)
  一示意(若)二正觀(二)
一法觀十乘(三)
  一標(略)  二釋(初)  三結(十)

  二譬以大車(傳)

  三結示(是)

  二例餘五根(行)

二對境習觀(二)
一六根各觀(二)
一觀眼根受(二)
一眼色一受(二)
  一簡非大乘(對)二正明今觀(二)
一眼受乘法(二)
一法(二)
一初乘(三)
  一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