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明今釋(二)
  一引申今意(此)  二示明開合(若)

  三出意結(離)

三六度攝法(三)
  一總標(今)二別釋(十二)
一攝諸道品(三)
  一標徵(云)二正釋(二)
一別明道品修事助(六)
一檀攝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觀道品(二)
  一標(諸)二釋(二)
  一三教攝捨(若三)一圓教攝捨(三)
  一標(若圓)二釋(三)
  一正明(如是)  二重釋(有)  三引證(故)

  三結(當)

二明事檀進理(三)
  一出事理偏失(如此)  二明修事所由(今明)  三正事助破蔽(今於)

  三示事理相應(以)

二尸攝道品事助(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三)
  一出理觀道品(理)二明事(戒)進理(三)
  一出兩偏失(理)  二起行緣由(米)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應(即)

  三結成(事)

三忍攝道品事助(三)
  一標示(如)二釋(三)
  一出理觀道品(是)二明事(忍)進理(三)
  一出兩偏失(若人)  二起行緣由(瞋)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應(得)

  三結成(於)

  四進攝道品事助  五禪攝道品事助  六智攝道品事助○

  二總出須事助道意○

  三料簡○

  二攝調伏六根○  三攝十力○  四攝四無所畏○  五攝十八不共法(攝)  六攝四無礙智(攝)  七攝六通(攝)  八攝三明(攝)  九攝四攝(攝)  十攝陀羅尼(攝)  十一攝三十二相○  十二攝八十種好○

  三總結(當)
○四進攝道品事助(二)
一正明(三)
  一標示(若)二釋明(三)
  一出理觀道品(四)二明事進助理(三)
  一出兩偏失(而)  二起行緣由(當)  三正修事助(今)

  三示事理相應(得)

  一結成(開)

  二出體(精)

○五禪攝道品事助(二)
  一標示(若)二釋明(二)
一明事禪進理(三)
  一出理觀道品(理)二明事禪進理(三)
  一出偏失(但)  二明所由(若)  三正事助(為)

  三示事理相應(事)

二出五門助道(二)
  一標示(大)二釋明(五)
  一數息為治(若禪)  二不淨為治(若緣)  三慈悲觀治(若攀)  四因緣觀治(若攀)  五念佛觀治(若瞋)
○六智攝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觀道品(若)二明事觀進理(二)
  一明失由(此解)二修事助(三)
  一悔願二行(應)二事觀破倒(三)
  一標(今)二釋(二)
一明破四種倒(四)
一破淨倒(三)
  一總標(諦)二別明(五)
  一種子不淨(所)  二住處不淨(居)  三自相不淨(既)  四自性不淨(其)  五究竟不淨(一)

  三總結(如)

  二破樂倒(又)  三破常倒(又)  四破我倒(又)

二出修三種人(三)
  一聲聞(若修)  二緣覺(若鹿)三菩薩(二)
  一正示(若大)二申明(二)
  一久心菩薩(無)二初心菩薩(三)
  一舉示(若小)  二正意(雖)  三結示(多)

  三結(是)

  三事智行成(自)
  三示事理相應(即)

○二總出須助道意(二)
  一標示(若)二正明(二)
一舉例(二)
  一借小助大(所)  二逗機對治(又)

  二合明(助)
○二料簡(二)
  一問二答(二)
一六度道品三番(二)
  一總示(答)  二別釋(如)

二通論諸法三番(三)
  一通論(通)  二出法(若)  三示明(若)

○二攝調伏六根(二)
  一標(三)二釋(二)
一正明六度調伏法(四)
  一三藏調伏(若)  二通教調伏(復)  三別教調伏(若)四圓教調伏(三)
  一牒經釋明(復)二示調伏法(二)
一明根法(二)
  一六度調根(又)  二結明修證(於)

  二例塵等(根)

  三結示究竟(是)
  二結示具足波羅蜜(當)
○三攝十力(二)
  一通示攝佛威儀(云)二別約道品明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