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止觀法(二)
一定止觀十境(四)
  一開章門(開)  二敘次第(陰十章)三明觀發(四)
  一示十皆能障(此)  二明陰境恒觀(陰)  三明八二速近(又八)四明諸境互發(三)
  一總示(又若)二別明(三)
  一列章(互)  二釋明(次十章)  三料簡(問)

  三結誡(此)
四私料簡(四)
  一簡數方(私)二簡通別(三)
一十境通別四句(四)
一通(二)
  一境法俱通(問)二行人俱通(二)
  一正簡(問)二重簡(三)
  一通是無常(問)  二通是有漏(問)  三通是偏真(問)

  二別(問)  三亦通亦別(復)  四非通非別(非)

  二陰解非條然別(問)  三十境自條然別(問)

三簡境觀(三)
  一陰即是觀(問)  二轉陰為觀(問)  三五分判境(問)

四簡具界(三)
  一念具十界(問)  二具界因果(問)  三具界法爾(問)

  二正十乘觀境○

○二正十乘觀境(十)
一觀陰入境(三)
一釋所觀境(三)
  一標列(第)二釋明(二)
一通釋三科(二)
  一釋名(陰)  二開合(毗)

二正釋五陰(三)
一明心王前後(二)
  二兩論義(數)  二今判明(若)

二出陰從心造(二)
  一出五陰多種(又)二明源從心出(二)
  一標(如)二釋(二)
  一心造六界(正)  二心造十界(若)

三斥凡小不知(三)
  一況斥凡小(世)  二引經示邪(故)  三以論結斥(故)

三揀示(二)
  一結心為惑本(然)  二示的觀陰心(若)
二明能觀觀(三)
  一開章(觀)二示意(二)
一示觀法精妙(三)
  一法示(既)  二譬明(譬)  三合顯(此)

  二出正由法華(葢)

三正釋(二)
一於坐儀觀陰入(二)
一法明十乘(十)
一觀不思議境(三)
  一標起(一)二釋明(二)
一思議境(二)
  一小乘生法(思)二大乘生法(三)
  一標心生十界(大)  二釋十法界法(若)  三結非今所觀(此)
二不思議境(二)
一正明初乘觀境(三)
一法示(二)
一一念百界千如(三)
一明十界十如(三)
一一念十法界(二)
  一引示(不)  二釋明(種)

二十界三世間(二)
一釋(三)
  一五陰世間(十)  二眾生世間(攬)  三國土世間(十)

  二結(此)

三三世間十如(三)
一五陰十如(二)
  一標示(又)二釋明(二)
  一列(先)二釋(二)
  一總釋(十章)二類釋(三)
  一標(二)二釋(四)
  一三惡  二三善  三二乘  四菩佛

三簡(二)
  一因緣逆順(因)  二報法有無(若)

  二眾生十如  三國土十如
二出三千具念(三)
  一正出(夫)  二例明(例)  三結合(今)

  三結妙境在此(故)

  二觀心即空假中○

  二譬顯○  三合明(若信)

  二結示九乘依境(此)
  三結示(說)

  二發菩提心○  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徧○  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  七對治助開○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離法愛○

  二譬以大車○

  二於餘儀觀陰入○
  三結示觀用○

  二觀煩惱境○  三觀病患境○  四觀業境○  五觀魔境○  六觀禪境○  七觀見境○  八觀慢境  九觀二乘境(餘)  十觀菩薩境

○二觀心即空假中(二)
  一徵起(問)二釋明(三)
一觀心三千即空妙境(三)
一出二論權計(二)
  一正出(答)  二斷明(若從)

二檢心法即空(四)
一約橫四句生求不可得(二)
一四句求心生不可得(三)
一法檢(二)
  一據計覈破(若法)  二責違經論(又)

二譬推(三)
  一定計(更)  二推破(若依)  三結明(四)

  三合明(心)

  二四句求三千不可得(當)

  二約縱於滅等求不可得(既)  三約雙亦求不可得(亦)  四納雙非求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