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須融冰。是為離義也。故曰識冰池原是水。賴陽氣以消融。悟自心即是佛。假觀行以修成。烏可妄執耶。
  △二計能執情。
  十方世界盡是淨土。觸向對面無非覺者。
  【□註】十方世界盡是淨土。此是依報論即。觸向對面無非覺者。此是正報論即。謂三土皆即寂光。九界無非佛界。理實如然。非修莫克。故即云。
  【■記】此明能執之情計不亡。所謂執藥成病也。若云當人本有。妙性天然。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則何依何正。何覺何迷。如是說十方世界盡是淨土者。早是穢矣。觸向對面無非覺者者。迷之久也。何者。因聞相即之語。便計即為究竟。雖祛於腥。則又附於羶矣。淨何甞真淨。覺豈是真覺。縱謂三土即寂光。九界是佛界。亦是如理之談。又何能以清淨法身。而於常寂光中得大受用耶。故云非修莫克。言其理雖如是。當須依理起行。依行入證。若非造修。莫能克證得也。故即云者。即指下節連屬之文也。
  △二約教斥二。初判屬理即二。初明有體。
  今雖然即佛。此是理即。
  【□註】妙安上(十三)云。然理即佛。貶之極也。以其全乏解行證即。但有理性。自爾即也(文)。
  【■記】此正明理即。但有其體也。引妙宗者。以釋理即之所以也。眾生即佛。從因至果。其義有六。所謂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也。今但言理即者。貶斥之極也。以其全缺名字之解即。觀行相似之行即。分證滿證之證即。後之五即絕分。但有前之理性而稱即也。言貶之極者。具有二意。一者。當人妙心。體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當體即是如來藏性。凡愚不知。自生退屈。高堆聖境。不達本具如來藏性。為說理即佛者。令其不生退屈故也。以其乏後五即。故云為貶極也。二者外道邪見。少有薄解。自生滿足。莾蕩撥無。為說理即佛者。以其全然具縛。乏後五位。是故謂之貶極也。
  △二明無用。
  亦是素法身。無其莊嚴。何關修證者也。
  【□註】無緣了功德莊嚴。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
  【■記】此正明但有其體。而無其用也。蓋佛乃兩足至尊。故令天龍恭敬。八部圍繞。今言理即者。但有正因理心。全無了因慧心。緣因善心。無慧心。則無智慧莊嚴。無善心。則無福德莊嚴。無智慧。不能說法。無福德。不有相好。又無智慧。則無報身。無福德。則無應身。既無福慧二嚴。又缺報應二身。雖云理即是一素法身佛而已。由是天龍之所忽劣焉。
  △二重斥所計。
  我等愚輩。纔聞即空。便廢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鳥空。廣在經論。尋之思之。
  【□註】重斥所計。鼠唧鳥空者。止觀八(七)云。諸位全無。謬謂即是。猶如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鳥空。(文)輔行八上(十一)云。一達諦理。謬說即名。何異怪鼠作唧唧聲。即聲無旨。濫擬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鳥作空空聲。豈得濫同重空三昧。(文)此斥執理廢行之者。所謂即之所由。意開妙解。而立妙行。行可廢乎。
  【■記】此正斥執理廢事。知文不達義之愚也。言我等纔聞等者。是引己斥人意。所謂責人須責己也。鼠唧鳥空者。喻顯不達義之愚類此。註中初句是斷文意。次句。是標辭。引止觀。是正釋。引輔行。是重釋。言鼠唧者。有一類鼠。常作唧唧之聲。全無即之妙旨。以況計執之徒。妄計理即為妙。而不了即之所以妙也。鳥空者。有一類鳥。常於空中作空空聲。雖謂空空。豈得濫同重空三昧之空空耶。此斥下。玉師發明。初句。明上二釋文意。所謂下。明即所由。意謂開解立行。如有目而有足。目足兼資。寶所得到。而行豈可偏廢乎。
  【■補】重空者。以我我所不可得。名之曰空。并此空體亦不存。故曰空空。釋懺悔竟。
  △二勸請。
  二勸請者。勸請十方諸如來。留身久住濟含識。
  【□註】輔行七下(十九)云。大為二意。一者。請住於世。二者。請轉法輪。
  【■記】此明勸請之意有二也。其第一者。即所謂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是也。其第二者。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是也。
  【■補】止觀云。勸請者。名為祈求。聲聞自度。直讖己罪。菩薩愍眾行道。故須勸請。我今知罪。尚不得脫。眾生不知。歷劫流轉。我無力救。請十方佛。佛憫眾生。不簡巨細。必冀從願。
  【□註】大論十五問。諸佛之法。法應說法。何須勸請。又若諸佛現見在前。請佛可爾。今乃不見。云何可請。答。佛雖必說而不待請。請者得福。何得不請。復次佛法應須待請為說。又眾生雖不面見諸佛。諸佛何嘗不見其心。聞其所請。假令諸佛不聞不見。請亦得福。何況聞見而無益耶。
  【■記】此引大論料簡問意而有二也。初問諸佛法爾說法。何必待請。二問眾生不見諸佛。請之何為。答。中亦二。先答初問復二。一為請者得福。猶如大王。雖多美膳。若有請者。必得恩福。錄其心故。是故有益故當請。二為佛法待請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