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當請。次答二問。亦復有二。一為諸佛能聞其請故當請。二為佛縱不見。請亦得福。故當請也。釋勸請竟。
  △三隨喜。
  三隨喜者。隨喜稱讚諸善根。
  【□註】輔行七下(二十)云。佛轉法輪。眾生得三益。我助彼喜者。喜前勸請也。過去下種。現在重聞。得成熟益。未曾下種。現在成種。未來方益。故三世益。皆因法輪。故我隨喜眾生得益。要旨云。隨他修善。喜他得成(文)。
  【■記】此釋隨喜他人之益成也。初四句。標釋三益而喜。次六句。正釋三益所以。言三益者。即種熟脫之三益也。如過去下種。現在成熟。未來解脫。現在下種。未來成熟。未來未來解脫。蓋大勢威猛。三世益物。故法輪轉處。能令眾生得三益也。次四句。結釋。要旨下。證釋也。
  【■補】隨喜者。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問。隨喜有何功德。大論云。譬如妙香。一賣一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止觀云。能化。受化。及隨喜者。三善均等。觀眾生惑。甚可悲傷。觀眾生善。應大恭敬。此中隨喜。是慶彼。止觀云。法華隨喜法。大品隨喜人。人法互舉耳。釋隨喜竟。
  △四回向。
  四回向者所有稱讚善。盡回向菩提。
  【□註】止觀七(三十)云迴眾生。向菩提。一切賢聖。功德廣大。我今隨喜。福亦廣大。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文)。
  【■備】此釋第四迴向義也。初六字標釋迴向菩提。次八句。正釋迴向菩提。後三句。以喻顯迴向之大利也。如云十方一切諸眾生。藏通有學及無學聲聞緣覺四教佛。一切菩薩諸善根。所有功德諸廣大。我今隨喜福亦大。我雖有善眾無善。以我隨喜善施彼。願與法界諸眾生。回向無上正等覺。是也。
  【□註】輔行七下(二十一)云。如回聲入角等者。大論三十二云。迴向者。如少物上王。如迴聲入角。問。菩薩功德勝於二乘。有何奇特。答。今此不以功德比之。但以隨喜迴向心比。如巧匠指示。倍得價直。執斧之人。倍用功力。直不足言。聲聞自行。如執斧者。菩薩教他而行迴向。猶如大匠(文)。
  【■記】此明輔行引論。以釋迴向為大利也。如大論云。菩薩以隨喜心福德果報。回向供養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如人以少物獻上國王。得報甚多。又如吹貝。用氣甚少。其音甚大。又問云。諸佛次之有菩薩。菩薩次之有支佛聲聞。今菩薩欲求過聲聞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特。答。今不以二乘施戒等福德比菩薩功德。但以隨喜之心。能超勝彼。何況菩薩自行功德。二乘勤身力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智慧之力。所有福德。能過其上。譬如大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斧斤者。疲苦終日。計工受賞。大匠三倍。又如征伐。鬥者冐死。而主將受功也。
  【□註】要旨六云。所謂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文)。
  【■記】所謂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願將以此勝功德。回向無上真法界也。
  【■補】回事向理者。如六度等行。苟不回此以向實理。則行成有作。事屬緣修。成凡夫淺行。三藏事度。故須回向了達。雖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全性起修禮侔法界。故凡所修福。功不唐捐。一禮一懺。罪消塵劫。一施一戒。功等虗空也。回自向他者。昔迷理徧。其所修善。莊嚴自身。及己眷屬。今順本性。向於眾生也。因回向果者。一毫善種。三業熏修。不趨二乘。甯滯三有。修既順性。則成緣了二因。因必顯真。同歸究竟三德。所謂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是也。釋回向竟。
  △五發願。
  五發願者。若無發心。萬事不成。故須發心以導前四。
  【□註】止觀七(三十)云。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劵。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如坏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宏。是總願。法藏。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一切諸願。四宏攝盡。故名為總。故知一切菩薩。凡見諸佛。無不發於總願別願。
  【■記】此釋誓願文中有二。初二行。正釋誓願。願者誓也者。此以誓訓釋願義。然自制其心為之誓。志求滿足乃稱願。是則要制其心。以固其願。故以誓釋願也。四宏是總者。大士運心廣普。依無作四諦。起四種宏誓。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而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了塵勞本淨。無集可除。而云煩惱無數誓願斷。了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而云法門無盡誓願學。了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而云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也。法藏別願者。輔行云。法藏是彌陀因名。於世自在王如來所。聞說二百一十億佛剎發願。又大彌陀經。為欲攝取諸淨土故。發四十八願。地為六動。為佛所記是也。華嚴別願者。淨行品有一百四十一願。初云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等是也。釋發願竟。
  △二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