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不妨明言斷惑。
  【□註】扶習潤生者。輔行五下(二十四)云。大品云。留餘殘習。以誓願力。及扶餘習。而生三界。利樂有情。(文)此教亦無中道應本。以誓扶習。而生三界。
  【■記】此明扶習潤生。初二行。舉輔行引經正釋。次一行。明扶習潤生之故。亦是兼藏教菩薩而言。妙記云。兩教入滅。無未來化。玄文云。藏通等聖。亦得有應。但是作意神通。譬如圖寫。作意乃成。覈論無本。何者。灰身泯智。無常住本。約何起應是也。
  【■備】問。正使牽生死。習氣不牽生死。何以言扶習而潤生耶。答。菩薩生三界。當以誓願為正。扶習為傍。所以扶習者。不過為受生緣耳。不必定如凡夫以使為牽生。習不牽生為難也。若不留此殘習。便登佛地。何以長能出假度生耶。
  【□註】道觀雙流者。道。謂化道。觀。謂空觀。帶空出假。故曰雙流。
  【■記】化道。即修行六度。空觀。即體達法空。空假並行。故曰雙流也。
  【□註】游戲神通者。游諸世間。譬如兒戲。亦如幻師。種種變現。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
  【■記】此釋游戲神通。初二句。釋游戲義。諸世間。即器。有情。正覺。三世間也。菩薩游三世間。行來往返。其猶兒童嬉戲。不作意分別也。次二句。喻神通義。謂幻師以幻呪力。幻造種種之事。或拈莖草。幻成為人。或舉幅巾。變為匹馬。今菩薩承禪定力。種種變現。或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亦如幻師也。末四句。約法正釋。即瓔珞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當知天然慧性。與六法相應。即能轉變自在。故曰神通也。
  【□註】淨佛國土者。一切諸行。無非菩薩淨土之行。如以布施攝眾生。菩薩成佛時。布施眾生來生其國等是也。
  【■記】淨名經云。佛為寶積。廣明眾行。為淨土因。如云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成佛時。行十善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淨土。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淨土。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淨土。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淨土。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四攝法。一切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說除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十善法等。皆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乃至命終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是也。輔行云。淨佛國土者。通教出假菩薩。亦為眾生作淨土因。處處結緣。眾生機熟。斷習成佛。名淨佛土。結緣之時。名淨土行。故淨名經云。菩薩取於淨土。皆為饒益諸眾生故。乃至布施是淨土。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結緣時。以布施攝。成佛時。地多珍寶。諸所捨者。同生其土。而受五種布施化益。由攝生有五差故。所謂人天及以四教。一切諸行無非菩薩淨土之行。故有四土橫豎攝物。是則淨土義通諸教。今文且依通教菩薩斷餘殘習。為淨土果。但是異于二乘而已。
  △二果地顯義三。初明成佛。
  十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
  【□註】上釋諸位。具如妙玄四(二十八)。
  【■記】妙玄云。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究竟。習亦究竟。如劫火燒木。無復炭灰。喻習究竟。如象渡河。到於邊底。喻真究竟。雖菩薩佛。名異二乘。俱觀無生體法。同是無學。得一涅槃。共歸灰斷。證果處一。故稱為通也。
  【□註】過菩薩地。則入佛地。用誓扶餘習。生閻浮提八相成道。五相同三藏。唯六成道樹下。得一念相應慧。與無生四諦理相應。斷一切煩惱習盡。具足力無畏等。名之為佛。
  【■記】一念相應者。眾生機緣既熟。即一念空慧與無生理相應。習盡成佛。妙玄云。藏佛因伏果斷。通佛因果俱斷。藏佛一日三時照機。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須入。
  【□註】頓斷殘習者。觀音玄記下(五)云。前斷正使。今侵二習。至於佛地。見思習盡。真諦究竟。塵沙習盡。俗諦究竟。
  【■記】此菩薩從已辦地。留習潤生。用慈悲道。與真空觀。雙行化物。造到佛位。頓斷殘習也。
  【□註】七寶天衣者。表殊勝自然也。
  【■記】大品云。我當於菩提樹下。從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膩吒天。以天衣為座。當學般若。大論申明生身佛把草樹下。法性生身佛天衣為座。成佛時。諸天龍等各以妙衣為座。欲界天衣。從樹邊生。無縷無織。譬如薄冰。光曜明淨。有種種色。色界天衣。純金色光明。如是等寶衣敷座。菩薩坐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寶樹。表殊勝。天衣。表自然也。
  【□註】現帶劣勝應者。通佛亦是丈六之身。或十里。百億。神通變現耳。住空故劣。住中故勝。以通教有合身義。故云帶劣勝應。
  【■記】仁王疏云。帶丈六像。現尊特身。樹下一念相應。斷餘殘習。即通教佛自覺覺他。則神通變現。有十里百億神通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