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通。須知大乘發明示現。當亦寄生。小乘實行聲聞。不生也。
  【□註】俱舍復有九種。即於色般。合五為三。有行及無行。皆生般攝。即開三為九。頌云。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業惑根有殊。致成三九別。
  【■記】此示俱舍九種。以有行無行為生般一種。并前中般。及後上流。是為合五為三也。論云。即行色界五種不還。總立為三。各分三種。故成九種。何等為三。謂中。生。上流。有差別故。云何三種。各分為三。且中般涅槃。分為三種。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由三火星喻所顯故。生般涅槃。亦分三種。生有行等。般涅槃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並應。名為生般於上流中。亦分三種。超半超等。有差別故。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故更互相望。無雜亂故。如是三種九種不還。由業惑根。有差別故。有速。非速。經久。不同。且總成三。由造增長。順起後生後業差別故。如其次第下中上煩惱現行有差別故。及上中下根差別故。此三一一如其所應。亦業根有差別故。因各有三。故成九種。謂初二三。由惑根別。各成三種。非由業異後三。亦由順後受業有差別故。分成三種。故說如是行色不還。業惑根殊。成三九別。
  
  【■記】此圖示大論七種。名同俱舍。列次小異。
  【■補】言六種那含位在其中者。意謂止觀六種那含。即同二論之七種。何者。以依大論明六種。即是一中二生。乃至第六現般。七種中。缺無色般也。若依俱舍明六種。即是一中二生。乃至第六無色般。乃七種具矣。故荊溪一立一不立。特指第六。以對止觀。則顯止觀雖曰六種。即是七種。
  
  【■記】此圖示俱舍九種般也。釋籤引論言。中般為三者。謂速。非速。久住。準俱舍論。總為九種。謂三各分三。即中生上流也。有行無行。生色界已。方般涅槃。並生般攝。言中三者。謂速。非速。經久。如迸火星。以喻三義。思之可知。並於中陰論速非速等。生有三者。一生。約速立。二有行。約非速立。三無行。約經久立。並生色界已。論速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約速立。二半超。約非速立。三徧沒。約經久立。從初色至色末。始終有此三人不同。如是三九。由業惑根異。言業異者。造順現業。成中般。造順生業。成生般。造順後業。成上流般。言惑三者。下品惑。成中般。中品惑。成生般。上品惑。成上流般。言根別者。上根。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般也。
  【■補】中般速者。捨身未離欲界。非速者。離欲界已。經久者。至色界邊。生般速者。生色界即般涅槃。非速者。生四五天不等。經久者。至色究竟。上流速者。全超。非速者。半超。經久者。遍沒。順現者。此人厭苦心切。三界如牢獄。在欲即涅槃。順生者。其心疎。至色界。順於後者又疎。至色究竟天。下品惑輕。至色界。中品重。至三四天。上品又重。至色究竟天。上。謂中有。中。謂色界。下。至色究竟。此依大經釋。
  【■備】辨訛曰。中般下順現。論是順起。所謂食香中有起。中有以香為食。故曰食香起。亦是中有。故言順起。荊谿恐人未曉。改現字耳。
  【□註】諸文或云五種。獨指色般。或云八種。三界七中。加不定般(補註十四初引婆沙三界般中。遍有不定。進老。示不定相。乃約期心欲界。便般涅槃。或未能克。却生上界。而取證也。或期生上界。忽發宿習。欲界即證。色無色準說可知)。
  【■記】此釋不定般也。色無色準說者。謂期心色界。便般涅槃。或未能克。却生無色取證。或期生無色。色界即證也。又期心無色。空處便般涅槃。或未能克。却生識處。已上諸天取證。或期生非非想天。乃空處即證也。
  【■補】進老。人名也。宋。崇進法師。有精英集行世。以年道相若。故稱進老。舜江紀要中。頻有進老之稱。
  【□註】雜心論七種。妙玄所用。於色界五。初開中為三。(速非速經久)并後四成七。
  【■記】雜心七般。謂速般。非速般。經久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也。
  【□註】毗曇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般。如釋籤第五具示。
  【■記】釋籤引雜阿毗曇云。阿那含者。或五。或七。或八。五。謂中。生。有行。無行。上流。七。謂中般分三。如迸火星喻。八。謂五如上。加現。無色。及不定。且從五種說。謂色五種。從根分十五。謂上中下。各五故。約地成二十。四禪各五故。約性有三十。謂退。思。護。住。進。不動。謂種性各五故。處有八十。梵眾至尼吒。十六處。各五故。每一種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何者。約六處。成十六人。約種性六。成六倍增之。合九十六。約根有三。三倍增之。成二百八十八。更以九離欲人。九倍問之。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人。一人既爾。五種那含。又倍增之。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也。九離欲人者。謂離欲界九品惑。以為九人也。
  【□註】色界中般者。初離欲界。生色界時。厭苦心切。即在中有。而般涅槃。故屬色攝。
  【■補】此簡明色界中有。論般涅槃也。如大經迦葉問。何